A14:民生上海
     
本版列表新闻
~~~——松江区残联主席、残工委主任、副区长赵勇专访
~~~——松江区残联主席、残工委主任、副区长赵勇专访
~~~——松江区残联主席、残工委主任、副区长赵勇专访
~~~——松江区残联主席、残工委主任、副区长赵勇专访
     
2015年05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民生保障 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
——松江区残联主席、残工委主任、副区长赵勇专访
孙云
■ 松江区残联主席、残工委主任、副区长赵勇
  旧时松江府,是上海昌盛的发祥地。今日松江,也在多个方面走在上海前列,这一点,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有集中体现——率先创建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和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区,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达标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白内障无障碍示范城区、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6个国家级光荣称号……一项项响当当的荣誉,凝聚着松江1.9万余名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心血,也是全社会共襄盛举结出的硕果。

  “十三五”开局在即,本报记者专访松江区残联主席、残工委主任、副区长赵勇,请他畅谈松江区在探索加强民生保障、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中取得的经验。

  文体建设

  形成15分钟活动圈

  采访从昨天的一则喜报聊起——松江残疾人代表上海,在全国特奥轮滑赛上摘得4块金牌,而且,今夏,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冰壶比赛将移师松江,上海首支残疾人轮椅冰壶队正在松江基地紧锣密鼓集训迎战大赛。竞赛重任为何会屡屡花落松江区?正是因为松江区的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卓有特色。

  近年来,松江不断增加专项资金发展残疾人文体事业,2007年以来累计逾3500万元,通过建立区、街(镇)、社区和家庭的四级文体活动圈,基本形成15分钟残疾人文体活动圈,实现共享文体服务,增进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更重要的是,松江区早已有过承办世界特奥会等重大项目的宝贵经验,2014年,又成功创建上海市首批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区,全区残疾人参与文体生活的热情和能力全面提升。

  事业发展

  树两个国家级示范区

  谈及松江区残疾人事业,赵勇深感自豪:“全民族的小康,离不开残疾人的小康。松江是上海首个成功创建‘阳光家园’和‘文化体育建设’两个残疾人事业国家级示范区的区县,残疾人事业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我们每个残疾人工作者都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身于这项崇高的事业中!”

  松江的持证残疾人数约占总人口的3.4%,如何使大家有所依、有所乐、有所为?松江区开拓思路,探索完善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托养三种托养模式,实现“阳光之家”“阳光心园”“残疾人阳光基地”“阳光家园”的街镇全覆盖,残疾人托养需求服务实施率为100%。

  两个示范区的成功创建,是松江区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抓手,也是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为残疾人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任重道远,松江区委区政府将继续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理念,不断开拓进取,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赵勇的话令人倍感鼓舞。

  帮困救助

  社会保障全覆盖

  为残疾人服务,贵在一片真情。赵勇说,松江区一贯有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

  《松江残疾人工作志》记载,早在1946年,松江就诞生了首家聋哑学校,及至今日,松江还保持“持证残疾人免费乘公交、游公园,脑瘫儿童免费游泳康复训练”等多项全市独家或首家的惠民政策。

  “残疾人的收入往往‘垫底’,需要全社会托一把。”赵勇形象地说:“‘兜住底,补短板’,‘普惠’加‘特惠’,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残疾人生活无虞的坚实基础。”全区投入1631.48万元为每位持证残疾人和扶贫基地购买保险,残疾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城居保、小镇保、重残无业等各类保障的参保率达到100%。2011年至今,松江区已为12692人次残疾人发放补贴1.07亿元。

  前几天,松江区叶榭镇的退伍残疾军人老徐收到一条银行发来的短信:“您尾号为××××的银行卡收入1410元。”正好女儿的手机坏了,老徐赶紧取款买回一部新手机。

  保障切实到位,发放透明公平,这就是松江区近几年来建立的残疾人帮困救助制度。目前,已有一户多残、孤残人员、三瘫一截居家养护等14项补贴采取实名制,每月定时发放到各人银行卡中。

  就拿老徐来说,他除了享受各类大病救助外,每月还能得到城镇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助1060元和“三瘫一截”重残无业残疾人特殊需求服务补贴350元,女儿也可以享受残疾人困难家庭“扶残助学春雨行动”补助,所有钱款都打进银行卡,补贴明明白白。

  “十三五”期间,松江区将继续对残疾人分类开展救助和保障,建立救助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联动的机制,逐步提高社会救助和医疗救助水平;将住房困难的低收入残疾人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救助制度,给予帮扶或补贴;扩大商业保险对残疾人保险制度的补充,逐步惠及残疾人医疗、就业、教育等领域。

  康复服务

  两个中心获财政支持

  康复,是残疾人健全身心、回归社会的加油站。松江区创造性地提出在街镇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和辅助器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两个中心”)构想,使它们成为街镇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的组织指挥中枢。

  “两个中心”建设得到松江区、各街(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区财政为每家“两个中心”安排25万元经费购置器材设备,街镇整合资源,或新建或改建,落实资金设置内部功能区。全区累计投入600万元,建成全区15个街(镇)社区康复站、99个社区康复点、15个“阳光心园”日间照料站和2所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实现“15分钟康复服务圈”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松江区还将着力建立残疾预防协调工作机制,发展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优化康复服务项目,推动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专业化,辅具适配的个性化和居家养护的分级化,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幸福指数,实现残健融合。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民生上海
   第A15版:阳光天地
   第A16版:阳光天地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加强民生保障 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
“我也要做创客!”
补贴配送 扶助落实到人关爱实实在在 读书参赛 活动丰富多彩融合真真切切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上海A14加强民生保障 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 2015-05-17 2 2015年05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