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寿面
吴凤珍
  吴凤珍

  只要家中有人恰遇逢十的大生日,早因年老体衰而不做家务的母亲便会兴奋起来,两天前就叮嘱小辈于次日买菜时要买条多少斤重的鱼回鱼及几斤的五花肉。待买回后,她围上饭单,套上袖套,便鲜灵活蹦地开始油汆鲍鱼及焐焖肉——这关键的煮面浇头的工作,她必须亲自动手这才放心。过大生日总是要下寿面的,而下面条是触动到她神经上的兴奋点了。因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家经济最困难的当儿,父母俩曾在一条小巷子里开过一爿一开间门面的小面店。值得她骄傲的是,这爿开在冷落小巷里的小面店曾因一碗全苏州从未有过的“芙蓉蟹面”而获得过一些好口碑的。这爿小得不能再小的面店,是我父母在艰苦创业中尝尽了甜酸苦辣的历程。我们子女便同她打趣:“妈,你那‘秀记面店’又开张啦!”她虽忙,却高兴得只是笑。

  寿诞日上午,她在煤炉旁准备下长寿面了:先是下好送给邻居们的面——她拿好些大碗一半用焖肉卤加好下面的汤料,另一半则加上鱼卤。再煮好大半锅开水。她那老把式上场,气势不凡。每碗面上都是鱼肉双浇,还有两只红彤彤不剪肢脚的老雄虾(象征着是龙抬头,吉利)。散发这长寿面给邻居是历来我们苏州老人家的老传统,名曰“散福”或“散寿”,让邻居们分享我们的喜悦和幸福,共同幸福与长寿,这是大家的心愿!母亲常教导我们,不要吃独食,要散散福。而今她虽已离世,这个“散”字让我们常深思并牢记着。曾有人在广告词里说过:“……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此话中听。

  两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放在饭盘里,送了一家再端两碗另送一家,逐步东西两端一家家地送去。众芳邻绝不让我们拿空碗回去:有的在空碗里放上两三个鸡蛋,祝福我们子孙昌盛;有的在空碗里抓一大把米,祝福我们家有万年粮;有的在空碗里放几颗糖,祝福我家生活得甜甜蜜蜜。好生的喜庆与热闹。记得数十年前,我成家后住在观前一带时,曾有家人把面店里的面票委托居委会逐户送去,每户两碗焖肉面。真好大的“散福”!那是一种苏州人的传统习俗,大善也是大美。邻里间的关系始终是和谐友好,宛如一家人。

  老母亲虽已仙逝,后来我们每逢有人大生日,还是煮了长寿面给芳邻们送去,母亲的这一传统我们相传了下去。还有每逢过节也有表示意思的小食品相赠。端午节,我裹了鲜肉粽或平时包了馄饨,总会请邻居们尝尝,邻居家的孩子们总会赞赏道:“吴阿姨包的馄饨和粽子真好吃!” 

  苏州人有句老话:“乡邻碗送碗。亲戚盘送盘。”意思是邻居间亲密无间,可以碗来碗去,而亲戚则只能是礼品相赠的了。远近疏密,一语中的。还有一句话本应是“敬乡邻,迎亲眷”,而被苏州人读成:“金乡邻,银亲眷。”饶有趣味。

  现在大家经济水平提高,凡有人大生日往往自己懒得动手煮,一家全到菜馆里去庆贺了,而长寿面也是吃馆子里的。于是,自然容易忘了下长寿面来散福了,即便是想到了,大不了每户送两张面票去,虽则档次高、味道好,选时更自由方便,可惜乎,那个热闹欢庆的气氛没了,碗来碗去的小情趣没了,邻居间放在空碗里的那贴心贴肺的祝福没了,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聊天、谈笑没了!凡事有得也有失,大约经济水平要在某一个特定的点上——穷了办不成,富了也办不成。到点这才能成!我只是回味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民生上海
   第A15版:阳光天地
   第A16版:阳光天地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长寿面
戴副眼镜看京戏
石库门走出个童话大师
智慧快餐
枯叶蝶的不幸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水下悬浮隧道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4长寿面 2015-05-17 2 2015年05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