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后的造船大师
柳丰 冯李华 张顺初
  文/柳丰 冯李华 图/张顺初

  春回大地,杭州湾畔的潮水还在翻涌,昔日渔船下海,千帆竞渡的场景早已随着时代的前行,湮没在历史的记忆中。在上海最后的渔村——金山嘴渔业村里,被誉为“最后的造船大师”的姜品云时常漫步于此,他驻足在沪杭公路上,面朝大海,思绪时常会回到从前——那些与船相伴的日子。

  从修船匠到造船大师,再到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木船模型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72岁的姜品云可以让传统舢板在他手中“复生”。

  过去,他是造船达人

  金山嘴渔业村是上海市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也是上海最后一个渔村。1944年,姜品云出生在这里,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村人,他的身上有着厚重的“渔村烙印”。像众多勤劳的渔民一样,姜品云不善言辞,性格淳朴憨厚,喜欢脚踏实地地干事创业。

  上世纪中叶的金山嘴渔业村,渔民主要分为两种,一部分人负责驾船出海捕鱼,另一部分则负责造船修船。在悠久的渔业作业、修船造船活动中,不少造船能人涌现出来,陆麻山就是当时渔村最著名的造船师傅。有幸的是,14岁时,姜品云便开始跟着陆麻山学习打船、修船的手艺。“我是陆麻山老师的第三代徒弟,也是最后一代。”姜品云说:“学习造船时,师傅打一部分,我就跟在后面学一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学,时间久了就掌握了整个船的建造技术。”

  渔村的造船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简易的小竹排到小划子,再到木帆船、舢板船、机帆船,对姜品云这一辈的渔村人民而言,这些早已非常熟悉了。学造船,姜品云踏实认真,也十分热爱造船,他的造船技术在众多师兄弟中是佼佼者。很快,姜品云就可以独立指挥团队造船了。随着解放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渔村挂牌成立了第一家造船厂,由于技术好,又能团结群众,姜品云被任命为厂长。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是渔村发展的辉煌时期,渔业资源丰富,渔船也从小划子慢慢被大舢板船替代。我就带着团队一起打造大舢板。”姜品云回忆。打造一条大舢板需要近半年时间。造船团队包括木工、小工、铁工、打油灰、打模板的工人近30人左右,还要为船厂专门配备锯板厂、机械厂、金属加工厂这些配套服务。姜品云说,他指挥建造的大船大概有十几条,都是长20米、高11米,宽4.5米的大帆船。久而久之,姜品云练就了一身“绝活儿”:要学造新型船,他只要围着船兜一圈,脚步测长度,眼睛看高度,回去就可以动手打造。他造出来的船关乎渔民们的收获和安危,他也自然成了村子里最受尊重的人。

  1976年,姜品云和他的师傅们,造出了上海郊区第一艘机帆船。

  姜品云回忆,自1979年起,他们凭着集体生产的积累,每年能打造1到2条大船。到80年代初,已能打造载重80吨,动力250匹的网船,配上一艘舢舨船形成对船,在远洋生产中搞大拖网作业,鱼产量成倍增长。到上世纪90年代初,渔村自己打造的机帆船有20多艘,最大的远洋运输船达到载重100吨,动力250马力,在东海渔场上驰骋。

  姜品云不仅造船,同时也修船。每年的7、8、9月是修船的繁忙期,船厂人多时候有七八十人,有时候,他还要带人到海边修船,足迹遍布杭州湾北边海岸。渐渐地,姜品云姜厂长开始被浙江沿海一带的渔民熟知,很多人慕名来请他带人去外地修船。

  现在,他是非遗传人

  进入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渔村的渔业资源开始逐渐萎缩。渔村开始向旅游业、餐饮业转型发展。2000年,造船厂正式关闭,在海上,大的木帆船渐渐消失了踪迹。

  船厂虽然关闭不造船了,但渔村剩下来的渔船还是会出海捕鱼,村民们还是时常会找姜品云修船。由于深爱着造船、修船这个行业,姜品云每次都是来者不拒,尽心尽力替别人修好。

  星移斗转,日月如梭,随着渔业的衰落,渔村的旅游业、餐饮业蓬蓬勃勃地发展了起来。那个当年的造船少年,现已进入古稀之年。看着一条条渔船渐渐消失,姜品云心里很不是滋味。闲暇之余,他从木材市场上买回来一些木材,打算造一艘“渔船模型”。说干就干,他翻出了已搁置多年的斧头、锯子、刨和凿子,戴上老花眼镜画出了草图。

  姜师傅从打造龙骨开始,刨锯拼接两侧船体,再造船头、船尾,船上还立起了主桅,桅杆顶部还配有神仙葫芦……耗时近2个月,一条2米长的木帆船模型终于打造完成了——高耸的桅杆、篷帆,平整光洁的甲板、船舱,精致灵巧的水斗、泉子桶,船艄的行船棒,两旁边的翘头,还有那细长头龙篙、挽篙……看似一艘船模,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买料到上漆,姜师傅每一步都是按照最传统的方法,真实还原舢板船的样子。

  这在渔村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后来,姜品云的这艘“船模”被陈列在金山嘴渔村渔具馆内,展出后成了渔具馆内的镇馆之宝,不少前来渔村游玩的游客都会慕名来参观。后来,姜品云又为渔村渔具馆陆陆续续打造了4条船模。

  2013年,上海博物馆联系到了姜师傅,希望他再打一艘舢舨模型,由上海博物馆收藏并展示其制作流程。姜师傅历时3个多月,又一次真实还原了舢舨船。2014年7月30日,这种造船手艺已成为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姜品云本人也被金山区授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未来,他要寻找传人

  姜是渔村里的大姓,如今整个村子,会打舢板船的,就只剩下姜品云一个人。作为渔村最后一个船人,姜品云几十年来只专心造船、修船,从未动摇。当他的师兄、师弟们都放弃打船这个行业,另寻其他出路的时候,只有他依然甘之如饴地默默坚持着。

  “老姜热爱这个手艺,这是他一生的事业。”采访中,我们偶遇姜品云的小学同学,渔业村村志撰写者,73岁的杨金云。他说,姜品云和渔村的造船手艺是村志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杨金云这样评价姜品云:“他默默无闻一辈子,没有其他娱乐活动,用有限的时间为这个行业的传承努力着。”

  “现在还有人愿意来学这门手艺吗?”我们问道。“没人愿意来学这个了。”姜品云略带伤感地说道,“打造一艘木帆船模型费时费力,前期必须还要有图纸,现在根本没人会画这个图纸了。”虽然如此,现在72岁的姜师傅还是表示,希望有年轻人愿意跟他学,将打船模型的技艺传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新闻面对面
   第A09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民生上海
   第A15版:阳光天地
   第A16版:阳光天地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简讯
最后的造船大师
申城老人看城市发展
殷行举办“金银婚”庆典
“老顽童”打造小园林
老将军题写红色文化巡展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B13最后的造船大师 2015-05-17 2 2015年05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