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年前的本市第一场公园草地音乐会,到如今的草地音乐节,辰山植物园探索了一条公园引入文化之路,将自然与文化瑰宝同时向游客呈现,传递着“赏花、品乐”的都市文化生活新理念。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昨天的辰山植物园,平时临近闭园的时间,却涌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18时许,温室前的大草坪上,已经汇集了大量观众。前方是造型极具现代感的三大温室,背后是青翠辰山和苍郁树林,观众与自然融为一体。许多人索性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孩子们则在坡上嬉戏奔跑。
待到上海歌剧院的《黄河大合唱》响起,观众掌声如潮,有的还随着节奏打起了拍子。深沉的《黄河颂》,俏皮的《河边对口曲》,在空旷的草地上空回响,听来别具韵味。天色渐暗,温室亮起了七彩灯光,精灵般的植物都仿佛在“闻乐起舞”。
沉浸在曼妙华章中,来自闵行的吴女士感慨道:“不仅听到美妙的音乐,还第一次看到了美妙的植物园夜景,这都市中的一方音乐绿洲,太美了!”
邀来世界著名乐团
植物园工会主席梅志刚介绍说,辰山草地音乐会始于2012年。当时,“星期广播音乐会”想借鉴德国森林交响音乐会的形式,举办贴近自然的音乐会。当时正值辰山开园两年,秉承“草地就是要让游客踏进去游玩”的理念,常举办“绿色草坪剧场”演出。双方一拍即合,催生了本市公园中的首个草地音乐会。
第一届草地音乐会,邀请的是上海交响乐团及颇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包括余隆、魏松等。在满天星光中结束表演,余隆意犹未尽地说:“在这里演出,就像在国外演出!”
此后,草地音乐会的舞台上,陆续来过捷克布拉格交响乐团、意大利贝里尼歌剧院等,上演过一场场音乐盛会。
自然瑰宝文化助阵
植物园为何要引入音乐这一文化元素?园长胡永红曾说:“音乐是对人精神层面的提升,植物则是对草地的提升,两者是相通的。”对园内每棵树,辰山都记录下成长档案,不遗余力地将自然财富展示给游客,如今,辰山也希望为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提供展示的平台。
为此,园方不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牺牲经济利益,只为观众得到最佳体验。比如,为保证舒适度,在12000平方米的场地中,坚持只放6000张座椅。音乐会出票一年比一年更火爆,可园方去年不惜再减少1000个位子,将观众席改造成台阶式,后排观众可以看得更清楚了。音乐会当天,还专门安排了多辆短驳车,往返地铁站口接送。
往年,只有一场音乐会演出,今年,首次拓展为两天共计六场的音乐节,贯穿整个周末。今天,辰山草地音乐节将继续上演,人与植物、动物将在大自然中,通过音乐这门特别的语言对话。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