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篮球发出饱满的拍击声。一个小瘦子女生,眼神专注,一手运球,从球场这头跑向那头,再从球场那头跑向这头,剎那间,两脚一蹬,双手举球,对准正前方篮框,篮球“砰”的一声,在篮框边缘一旋,球落。一投再投,命中率甚低。
小女生并不气馁,就这么起劲地一遍遍练习,跳,投!跳,投!面颊红通通,浑身汗水。她觉得打篮球很来劲,很过瘾,很痛快!
这所中学的球场,白天总是热闹非凡。放学后,一些不急着回家的同学,继续在球场上“斗牛”。小女生放下重重的书包,先到体育室抬出几个低栏,排在操场的泥地上准备练习。她身轻如燕,咻!一个跨栏,两个跨栏,很是自得其乐。暮色拢近了,操场逐渐净空,轮到浑身畅快的小女生带球上阵。
十五岁的女孩原为一种无以名之的“生长痛”而苦恼徬徨。生活里有无数问号让她无解,这种心情,不是诗人周梦蝶的代表作“孤独国”,而是周梦蝶的“在路上”:“我已不止一次地/走了不知多少千千万万年了。”“寂寞/蹑手蹑脚地/尾着黄昏/悄悄打我背后裹来/裹来/”……
十五岁女孩如果读起这首现代诗,也许会逐渐读懂某些心底的声音,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成长的滋味,可是她只是一枚青涩的橄榄,似懂非懂的年龄。
在班上,她除了语文成绩最好,一般学科平平,数学则从未及格。外表看,她活泼开朗,其实自卑不安。本来嘛!这是一所名校,同学平均智商都很高,读书考试都拼了命!
她不明白,同学间为什么那样计较分数高低,而老师也往往把学生成绩高下,作为评量学生优劣的标准。
小女生又是如何自我评量的呢?她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低于五十分。
初二那年,她终于找到了新的坐标——体育。凭借短跑、跳远、跳栏、篮球的锻炼,她的身心得以舒展,当老师赞赏和同学惊羡的时候,她终于找回丢失已久的自信——尽管,自己并不具备专业运动员的条件,可是在持之有恒的体能练习中,她体会了“熟能生巧”的智慧。
是的,熟能生巧!一个成功的运动员,为了得到好成绩,必须不间断的训练;一个成功的音乐家,必须反复练习乐曲,才能克服技巧上的困难与零失误;事实上,无论任何一种兴趣爱好,都需要长期专注的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长大以后,小女生把这种“动”的爱好,转换成“静”的爱好,一心专注于“写作”的锻炼。
当年那个十五岁的初中女生,就是现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