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建校一百五十年之际怀念上海中学和老师们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个世纪前的上中之路
——建校一百五十年之际怀念上海中学和老师们
楼望和
■ 一九六五年上中毕业照:老师和同学
■ 五十年前的上海中学的成绩报告单
■ 1965年本文作者全家合影
  ◆ 楼望和

  【作者简介】

  楼望和 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和电子工程博士,上海市上海中学毕业,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已退休。曾任美国先进数字电视标准委员会(ATSC)投票权成员,美国民生电子协会(CEA)电子视像标准委员会投票权成员,美国有线通信工程师协会(SCTE)数字视像标准委员会投票权成员,国际电子电工工程师协会国际民生电子年会(IEEE/ICCE)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子电工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IEEE)。

  近来看到报道,中国培养出最多院士的十所中学中,上海中学以49名科学院士和工程院士的成绩名列第一。考入了上海中学这所名校,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是值得庆幸的喜事。走上中之路,似乎是一条光明的道路。回想当年,我却有一种沉重的压力,有一种莫名的预感: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是一条崎岖的道路,是一条自强不息的道路。

  半世纪前的成绩单

  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份上海中学的成绩报告单,那是50年前由上海中学寄给学生家长的。由于五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迁,“文革”时随中国科技大学由北京下迁,毕业后下军垦农场锻炼。工作多年后又有机会考回中国科大读研究生,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来美国后,从纽约,到芝加哥,再到洛杉矶多次搬家,我学生时代的私人物品绝大多数丧失殆尽。可是这份成绩报告单由于在上海的弟弟保存完好至今。

  上中的成绩报告单,由蜡纸刻印后填写的,简单明了。由于经历了半个世纪,字迹有些模糊,但校长,主任和老师的红色的印章清晰可见。成绩报告单记录了我从1962年到1965年在上海中学的学习成绩和品德评语。时隔五十年,往事浩茫如云,面对着片片寸纸,许多模糊的往事,渐渐清晰起来,看着一门门科目的名字,任课老师的音容笑貌,生动展现在眼前。

  教导主任娄博生红色印章,紧挨着校长叶克平之后。在我们入学的第一次校会上,娄博生西装笔挺,风度翩翩,以诗歌般的语言,描绘从早锻炼到晚自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导我们要珍惜在上中的每分每秒。台下来自上海各区的新生个个精神饱满地准备起跑。从此,天色微明,我们就活跃在大操场上,演奏起每天的“进行曲”。

  娄博生任我们高一(6)班的语文老师。他不仅深入地讲解鲁迅、茅盾等名家作品,还特别钟爱桐城派文学,讲到方苞和姚鼐等人的作品时,意气风发,声情并茂。作为上海市的特级老师,经常有来宾观摩他的教课。面对后排满满的外校来宾,他从容不迫,引经据典,时而慷慨诵读,时而细细剖析。当你正入神跟踪他的思路行进时,突然,他如杀回马枪一般,发问求答。课堂上顿时鸦雀无声,沉默片刻,只见数十只小手,几乎同时高高举起,如刀剑出鞘的阵列。他目光炯炯,环顾之后,随即点名。在同学起立准确回答问题后,他挥挥双手示意请坐,面露出满意的笑容。约四十年后,与同班同学张广涵在华盛顿见面聊天,回忆娄博生老师的语文课,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打趣道:“娄老师常点你的名字。”我想可能由于我的姓“楼”的发音和“娄”相同,所以我被点名的概率大一些,次数多一点吧。

  高年级的语文课由陈祺生老师担任。他博古通今,生动严谨,为我班培养出许多文科的和非文科的优秀人才。

  数学课程在高中科目多,比重大。顾宁先老师教了我班三年代数,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他把复杂的数学定律定理,解析得简明透彻,好记易懂。每堂课,总会留下十来分钟让我们复习消化,解答疑难问题。顾老师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顾珊臣早年曾执教清华学堂,后南下到上海。顾宁先老师1934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同年受郑通和校长之聘任职于省上中,已在上中30年了,是上中精神的传人。

  生物课是副科,往往不受重视。可是上中的生物课可不一般。年轻的顾巧英老师把万千变化的生物世界,描绘得那么有条有理,将进化论植入我们的脑海。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访问苏联时,她的教学法受到著名的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表扬。顾巧英教育法得到上海市教育界的推广,她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和上海市优秀教师。

  什么是“生动活泼的教学”?你一定要听听我们的物理课。杨惠伦老师经常与同学“打成一片”,平等地探讨问题,启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定律和定理是重要的,但不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科学思维的方法。由于对他的课程的兴趣,使我暗暗立下从事物理领域研究的志向。

  圣约翰大学毕业的王惟藩老师,教我班英语,音调准确,语法精炼,收益良多。我以良好的成绩通过多次英语考试:1965年高考,197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英语统一考试,1983年教育部出国英语统考,均得益于他的教导。

  沈子为老师的化学课,弥补了我对化学的兴趣。步一军老师担任政治课老师,虽不教体育,但每天他从上中跑到徐家汇,再跑回上中。他跑马拉松的姿态和毅力,始终刻在我的脑海。

  班主任陈铁夫老师微微发胖的身材,不紧不慢的语调,显得沉稳自信。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开启我们对古今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兴趣。因家在外地,他住在上中宿舍,全心扑在教学工作上。我曾作为班干部,有幸在他的直接指导下,配合他的工作,在实践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中有良好的体育锻炼设施,不仅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还有室内体育馆。每天东方欲晓,我们活跃在操场上,跑步,体操,等等,开始生动活泼的一天。周末我们步行半小时,可到在黄浦江边的划船俱乐部。在那里,我们学会了游泳和荡桨。上中的赛艇经常在黄浦江面,乘风破浪,我们面对滔滔浦江,激情昂扬,心潮澎湃。多少学子,从浦江开始远航,走向世界。

  漫长的道路

  上海中学始创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担任苏淞太道兵备的丁日昌顺应洋务潮流“兴新学”,捐银倡设龙门书院,成为上海开埠以来最早的地方官办新学。1905年,学校承“革旧习、必立师范学堂”戊戌变法要义,改龙门书院为龙门师范。1927年改名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50年改为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中学历史悠久,为中国江南四大著名中学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曾走出老一辈的政治、科学和文化的精英,如黄炎培、邵力子、徐特立、严济慈等名人。学校以教育高质,英才辈出,饮誉海内外。

  1962年,全国还处在“困难时期”。我们满怀“战胜自然,建立强国”的雄心壮志,考入了上海中学这所名校。我也很向往到上海中学学习,同时总觉得有些歉意。一是离开初中天山中学慈祥的老师和纯朴的同学,实在依依不舍。同时住校增加了父母的负担。父母的工资负担一家七口的生活,本来就不富裕。弟弟都还年幼,我作为老大,应该承担一些家务,可是离家住校,心里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有幸在上中校园里得到良师们的指导,聆听大师的演讲,实在终身受益匪浅。在上中打下的知识基础帮助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从上中考入中国科大,执着于理想使我走上了崎岖和漫长的征程。

  崎岖的道路

  大学不仅仅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中国科大直属中国科学院,“所系结合,全院办校”,有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任职任课。资深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担任副校长,亲自编写讲义,并讲授电磁学。钱学森,郭永怀,赵九章,杨承宗等一批知名的科学家担任系主任。华罗庚和关肇直分别隔年讲授数学基础课。华罗庚以他的“高等数学引论”为蓝本讲授数学基础课程。钱临照讲授普通物理课,等等。学校容许学生选修课程,选听自己中意的教师讲课。科大的课程比一般的高校繁重,虽然有流行语“不怕死的考科大”,实际上没有那么可怕,科大的学子乐于攻读繁重的课程。正当我们刻苦学习,立志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时候,真正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1966年6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从北京大学开始发难,席卷北京的高校,席卷全国各地,中断了我们学业。 “文革”前期,我悄悄地找了本英语原版的物理书边翻译边学习。后来学校越来越乱,没完没了。

  1968年春天,父亲不幸因病在华山医院逝世,给我更沉重的打击。弟妹尚小,靠母亲微薄的工资生活,家境十分困难。父亲原来在位于福州路的五洲大药房工作。公私合营后,调到徐家汇的上海第五制药厂。每天天微亮就起身,从天山新村出发,步行个把小时,到第五制药厂工作。天黑了,才步行回家。他辛勤工作一直到退休。母亲在位于中山西路的第五制药厂一车间工作,路虽近,但要上早,中,晚三班。每次晚班归来,她的手提包里,总带回一盒菜。那是她舍不得吃的厂里发的夜班菜,成了我们兄弟姊妹餐桌上的加餐。她回家后稍稍睡一会,就忙着为我们洗菜烧饭,缝补衣裳。我的弟妹虽小,但体谅父母亲的辛苦,从小就很懂事,主动帮助摘菜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因为体谅父母的艰苦奋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弟妹们都学习勤奋,工作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良好的成就。

  最近看到清华等大学启动农村学生专项招生政策,本人深有感触,教育应遵循公平原则,缩小教育城乡巨大差别,帮助经济困难的学子。艰难困苦的生活锻炼毅力,磨练意志,为我们攀登科学高峰提供了坚强不屈的精神基础。

  当年,父母在我大舅舅的鼓励和资助下,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反复考虑,容许我考上海中学和中国科大,走上这条漫长的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很不容易。面对当时学校长期停课的乱局,我懊悔不已,懊悔得心痛,真不该继续上大学,于是毅然申请退学回上海务工。然而,当时掌控学校大权的工军宣队绝对不批准我的退学申请。早知“文革”,何必当初,悔之晚矣!

  1969年11月中国科大奉命从北京下迁安徽。不久我们分配工作离开学校。1977年“文革”结束后,中国科大敢想敢闯,率先改革开放,克服数不尽的困难,迅速地发展起来。1978年中国科大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从二千多名报考生中挑选了100名首届研究生。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我日以继夜地补课复习,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重回科大学习,取得硕士学位。留校工作数年后,经科大推荐,通过教育部的英语考试,申请得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资助,攻读博士学位。最终在已过不惑之年后,取得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学位,圆了因“文革”耽误了十多年的梦想。

  上海中学经历了同样崎岖的道路,在“文革”中,成为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靶子。优秀的教师被批斗。学生被驱赶到农村插队落户。美丽的校园被“五七京剧训练班”占领。百年历史的名校上中于1970年解散。学校解散后,教师被分到外地任职,如物理老师杨惠伦分到江西偏僻的县中学教书,一直到退休。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在海内外校友的强烈呼吁下,上中在原校址复校。上中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上中焕发了青春活力,与时俱进,勇于创新。1993年6月,上中创办了上海市第一所由华人管理的国际性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1995年成为上海第一所国际文凭学校。2003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联系学校。

  近些年来,上海中学高考重点大学达线率超过99%,毕业生考上北大、清华和中国科大等“211工程高校”超过90%,进入志趣聚焦专业领域深造的超过90%。各类特长学生受到良好的培养,在国际、全国各类竞赛中成绩显著。2003至2014年获世界、全国、上海市、区各类竞赛奖项3000余个。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9枚与世界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金牌30余枚。

  上海中学的毕业生们,在科学技术,在政治军事,在经济金融,在文化艺术,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海中学历届校友中有省部级以上干部100多位,军队将领29人。中国培养出最多院士的十所中学中,上海中学以49名双院院士的成绩名列第一。上海中学,不仅在中国教育界,而且在国际的教育界,留下深刻的足迹,创造未来的辉煌。

  历尽百年沧桑,上中风华正茂;傲视风雨冰霜,青松枝叶更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目击/街拍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读者俱乐部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半个世纪前的上中之路
新民晚报记忆/星期天夜光杯B06半个世纪前的上中之路 2015-10-11 2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