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将着眼于提升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缩小区域内的校际差距。2015年堪称上海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元年。用市教委官方的语境解释,上海义务教育发展已经走过了“均贫富”阶段,简单的“有学上”已无法满足老百姓对教育的深层需求,社会所希望看到的优质和政府所追求的均衡,都不是静态的平均,而是以“每个孩子在学校里都能得到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为目标的动态平衡。
上海基础教育选择的这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路,前景如何?具体的路径又有哪些?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疏通?破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传递着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教育民生福音。
【 典型案例 】
嘉定区 四校共享网络家园
从嘉定区的新成路小学往西步行到迎园小学,往西南步行到练川实验学校,都只需十来分钟。如今,地处新成街道的四所中小学结为“联盟”,连各校的校门装饰、校名字体也是统一的,并标上了“迎园教育集团”的名牌。四所学校还有了一个共同的网络家园,在集团公众微信号里,各校有哪些特色、有哪些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有哪些可以分享的有趣事和感人事,都一一呈现。
“以前,地段里的孩子还有不少人要往外跑,择校到离家远的‘好学校’,现在这样的情况几乎不见了。”新成路小学副校长孙丽红说,学区以迎园中学为龙头,带动起其他几所学校的整体发展,质量也稳步提升,所以,已经没有了明显的校际差异。
在嘉定区,除了迎园教育集团,还涌现出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集团、南翔(鹤鸣槎溪)学区化办学联盟、练祁河学区化办学联盟等多个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典型。区教育局局长姚伟说,该区正在按照“做强核心区、优化两翼、提升北部”的策略,把实施优质均衡作为发展战略,以街镇为学区划分的基本单位,探索相邻街镇联动发展、街镇独立学区化发展的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保障每一名学生都有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在布局优化、项目支撑、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针对性支持,促进各个街镇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徐汇区 打造跨学段“学习场”
2014年,徐汇区成立了华理学区、康健学区和田林-虹梅学区等3个学区,开展学区化办学试点。今年,随着徐家汇-枫林学区、天平-湖南学区、上海市南洋模范教育集团,徐汇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覆盖率达到70%,并将于2016年实现学区化办学全覆盖。这也是本市首个实现学区化办学全覆盖的城区。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介绍,学区化集团化建设旨在逐步构建由政府、社会与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为各校师生打造一个更加宽阔的“学习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通共享。
一个多月前,“凌云-华理附小杯”科技嘉年华活动在华理大附小举行。不仅华理学区、凌云街道辖区内的多所中小学、幼儿园近20个学校携手参加,每校设计一个科技类游戏,无论年级高低,每个孩子好奇而投入的眼神是一样的。
用华理大附小校长顾文的话说,随着学区成立,跨年段的融合带来的效果“超出原来的想象”。该校和华理大附中开展了教师间的“同课异构”活动,即小学五年级老师和初中老师共同上一节课,从对方不同教学方法中,寻找异同。“中学和小学老师对课堂的理解,差异巨大。”顾文说,小学老师通常偏重要求学生细读文本,但是中学老师登上讲台,更偏重大问题教学,考量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给小学老师以启发,提醒老师们在课堂上要能读,更要会问,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而非“傻瓜问题”。与此同时小学老师走入中学开课,也让中学老师感触颇深。中学老师习惯了“短平快”,偏重知识点讲授,小学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全英语的课堂环境让他们感叹,课堂原来可以这样充满生机和活力。“有眼界,才有境界。”顾文觉得,学区的成立,正是给了老师一个打开眼界的机会。
青浦区 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青浦区现有三个街道、八个镇,目前拥有公办小学25所、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5所、完全中学1所和普通高中5所。区教育局结合各校办学水平,在中小学分别建立了若干城乡教育共同体。经过实践,增强了乡镇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提升了城区学校的辐射力,促进了城乡教育的相对优质均衡。“到2015年底,由现在的实验小学城中校区、青湖路校区和御澜湾学校组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由现在的实验中学西部校区和东部校区组建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此外,崧泽学校、徐泾小学、华新中学、朱家角小学四所市新优质学校继续开展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项目研究,发掘提炼符合新优质教育理念的学校样本经验和示范案例。到2016年底,由华新小学、凤溪小学和嵩华小学组成华新小学教育集团;由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与颜安中学组建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聘请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委托管理尚美中学,组建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与尚美中学的教育共同体;由复旦附中青浦分校与朱家角中学组建复旦附中青浦分校教育集团。到2017年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规模达50%以上。
闸北地区 优质资源复制放大
对于大宁地区的居民来说,这两年最关注的新闻之一莫过于家门口的名校“闸北区实验小学”牵头的“闸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于去年成立了,除了原有的大宁校区,新增了龙盛和明德两个校区,缓解了闸北中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不足的窘境。
闸北区实验小学自1993年办学以来,坚持以“个性化教育”为办学理念,注重“课堂上的质疑问难”,开展“分层与分类教学差异”研究,是闸北有口皆碑的公办名校。根据规划,龙盛和大宁校区今后将分别承担低年级和中高年级段教学,明德校区的招生对象为柳营路以北延长路以南片区的学龄儿童。这样一来,一个年级可以扩容至11个班。三个校区实施一体化管理,做到“统一办学理念、统一培养目标、统一课程设置、统一师资调配、统一对口升学”。该教育集团还将成立集团理事会和集团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资深专家引领,科学管理、决策,营造集团德研、教研与科研一体化格局。
李莉说,实小集团的目标是保持大宁校区办学质量保持高位稳定,又能将该校成功经验复制到另外的校区。优质教育资源不是被稀释,而是被复制、放大。记者留意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在一些家长论坛,曾经一度对实小集团成立吵吵嚷嚷、颇有微词的帖子渐渐沉了底,取而代之的是房产商新一轮所谓“学区房”的炒作。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