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化,优质资源被稀释?
在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家长最担心的莫过于,原本的优质教育资源会不会被稀释?对此,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一种“缩小差距,尊重差异”的优化组合,可以使学区内、集团内所有学校获得伙伴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设备、课程教师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权,实现“不求所有,但求可用”,这样能够获得尽可能大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学校作为一个集体中的个体,既享受集体带来的资源优势,也为集体贡献着自己独特的办学智慧。即使是原来办学相对优质的学校,也可以从伙伴学校那里学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经验分享:师资储备未雨绸缪
在大宁地区,以往,洛川东路小学对口地段生流失严重,不少家长都花大精力为孩子择校,听说如今对口闸北实验小学,流失的地段生们全部回来了,第一年招生,三个班满员,足以见得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闸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李莉告诉记者,2014、2015两届招生,周边老百姓出现的“回流潮”,让她感动又深觉责任重大。
李莉坦言,随着集团成立,学校招生范围学从原先的6个居委的12个小区扩大至12个居委的56个小区。新对口的家长自然觉得是好事,但是原先对口的家长起初却有些不乐意,担心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如何让新校区快速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组建起高质量教师队伍,成为摆在新集团面前的当务之急。
“师资是集团化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必须未雨绸缪。”李莉介绍,去年5月,闸北区实验小学集团完成第一批10名老师招聘,全部为本区或外区成熟教师,经过四个月校本培训,9月开学,他们承担了明德校区3个班教学任务。接着,集团马不停蹄又于去年12月底开始第二次招聘,26名教师中既有资深教师也有大学应届毕业生。总校今年2至6月举办的“名师携手计划”成了帮助他们融入校园文化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名师课堂、名师微讲座等形式,老师们迅速成长起来。
问题2
集团化,会不会多校一面?
在本市开展学区化集团化探索之初,曾有薄弱校教师对“被学区”“被集团”有抵触情绪,甚至觉得自己被“殖民”了。老师们担心,学校原有的校风和个性是不会被一并抹去,致使师生“水土不服”,也导致教育的同质化。
对此,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强调,并不是所有区县或者每一所优质学校都可以集团化办学的,应该满足4个要素: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管理能力的校长;具备输出、辐射和调配的人财物资源;在老百姓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学校内部有投身改革的群体意愿等。
从管理模式上说,集团化办学倡导因地制宜,根据集团内伙伴校自身的发展基础、发展需求、集团战略目标等条件形成集团运作方式,如一体化管理、紧密型联盟等。各种管理模式的共同点都是着力培育学校主动发展的能力。
经验分享 尊重个性缩小差距
2014年5月,朱泾地区的罗星、西林、新农三所中学构建组成朱泾学区,正式开启了金山区“学区化办学”之路。
金山区教育局局长顾宏伟介绍,在学区内,各个学校特色明显,例如,罗星中学的篆刻、科技特色,西林中学的赏识教育、版画特色,新农学校的成功教育、科技特色,朱泾初中学区未来会充分发挥学区内各个学校的优势,开展学区特色活动。
“学区化办学其实是一种‘缩小差距,尊重差异’的优化组合,在不改变原有所有权、不妨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下,通过‘抱团发展’,实现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
虽然校门上添加了同样的名字“嘉定区迎园教育集团”,但在集团内部却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四所学校的校服却依旧保持了不同的色彩——新成路小学是粉色的,迎园小学是绿色的,练川学校是蓝色的。这也是集团“商量”好的,为的就是让各校的孩子各展风采。围绕着集团的发展目标,各校都在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有的树立了“自然、艺术、人文”的理念,有的强调阅读,还有的学校是发展科技教育特色。"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