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难题求解 】
骨干教师“微流动”
特色课程“一起上”
陆梓华 王蔚
  教育资源共享,势必需要师资先流动起来。但这也考验着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智慧。如今,优秀教师的课时本就满满当当,有的还要肩负教育科研的任务,“流动”起来的老师们,工作量如何计算,绩效考核如何评定?怎样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保持积极性?各校对特色教师、品牌教师都有需求,无法一一满足怎么办?

  建立师资流动“蓄水池”

  庄小凤局长介绍说,徐汇区启动了全新的“蓄水池”计划,打造师资活水。所谓“蓄水池”,即以学区为单位,为每个学区配6个教师编制,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并以学区为单位招募人才,这些老师到任后,将根据各校需求,灵活流动,也可让一些骨干教师腾出时间和空间,去其他学校传经送宝。

  学区化办学在运行过程中强调了大教育体系内部纵横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优化。横向上,学区化办学打破了校际壁垒,树立起公共治理观念,支持学区内各校间硬件设施、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等三种资源的协作与分享,促进了校际间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深层次交流。纵向上,学区化办学促进了学区资源和社区资源的融合,强调了在学区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基础单元,逐步构建了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区域教育体系。这种新型办学模式将在进行一系列人财物资源的配置调整后,走出一条由表及里的纵深式发展路径。

  华理学区由华东理工大学牵头华理大附中、梅园中学、华理大附小、启新小学、上实附小组成。华理大附中校长童立贤告诉记者,“蓄水池”的师资招聘已经启动,但她也强调,师资流动不可操之过急,无论是招募大学毕业生,还是引进成熟教师,这名老师和学校的融合总归需要一段时间,校内的人才梯队建设和校际流动必须相辅相成,才能不让家长产生“好老师为什么被流动走了”的担忧。

  骨干教师输入“营养液”

  童立贤将骨干教师形象地比喻成“营养液”。华理学区内活跃着一批市区级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形成对学区内其他成员单位的辐射作用,在建造“蓄水池”的同时,华理学区从各学科选派各自骨干教师作为“营养液”,建立6个“学科工作坊”,参与校际交流,或为兄弟学校上短期示范课,开展“微流动”。

  徐汇区骨干教师、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副校长陆明花担任了小学英语工作坊负责人、带教了来自本校、启新小学和华理大附小的6名入职年轻教师,每个学期都一起备课、听课、评课、磨课,互相激发思维火花。在由区骨干教师、梅园中学英语教师姜治芳牵头的中学英语工作坊内,庄晶晶,邵颖珠等年轻教师利用一年时间完成的《合理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时效研究》课题,经验不仅在学区内推广,更向徐汇区辐射。校长毛颖说,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了电子白板,但是不少老师们不会用,久而久之就“怕”用,学校年轻教师的探索,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得到了认可,更改变了课堂的面貌。

  携手开发公共课程

  在徐汇区,“田林-虹梅学区”共命名了18名首席教师,并由他们牵头组建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然而,学区内10所学校校情各异、地域分散,既有名校、大校,也有随迁子女较多、师资力量有限的学校。如何找到最具共性、最易相通相融的教育工作突破口?田林-虹梅学区化管理委员会主任、西南位育中学校长张建中介绍,学区建设中,必须打通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通道,实现自然、有机的联动。

  经过研究,学区以西南位育中学的《德润田林》项目为基础,把德育的一体化作为学区化办学的重点,从各校特色(纸艺、皮影等)、教育基地(核工程研究院、隧道工程设计院、市环境科学院等)和人文资源(光启纪念馆、土家湾博物馆、龙华烈士陵园等)的共建共享入手,尝试实行跨校的特色选修课程,并把西南位育中学自编的德育校本教材《五常新说》,作为学区十所学校德育的共享教材。

  多把尺子衡量学校

  嘉定区新成路小学是2000年的公建配套学校,练川实验学校则是今年9月刚开办的新学校。新成路小学副书记蔡琳萍说:“练川开办前,集团里的其他学校纷纷贡献出了优秀师资力量。我们学校就选派了英语、语文两位骨干教师调到练川,其中一位是大队辅导员,另一位是教研组长。现在是一个集团了,就是一家人了嘛。”

  此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将更加注重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智慧相结合,依循“优质导向,专业引领,主体激发,创新驱动”的策略,在政策设计上注重目标引领,在实践创新上注重下移重心激活区域与学校的活力,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和绿色指标评价相结合,实现多把尺子衡量学校办学的优质增值。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习马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习马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习马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时政·要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9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上海国际马拉松特别报道
   第A14版:上海国际马拉松特别报道/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优质资源共享 学校“结联盟”为择校降温
骨干教师“微流动” 特色课程“一起上”
【 民生热词 】
【 家长疑惑VS 破解方法 】
“重点学校”优势被夸大误读
新民晚报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A08骨干教师“微流动”
特色课程“一起上”
2015-11-08 2 2015年11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