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的分泌物俗称“耳屎”,老百姓常常认为它是人体的排泄物,要把它弄弄干净才觉得舒服。其实,耳屎在医学上叫“耵聍”,它对耳朵是起保护作用的,像“防卫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
人体外耳道的长度约有2.5-3.5厘米,只有外三分之一才有耳屎。有的耳屎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它呈弱酸性,保持外耳道的酸性环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此外,我们的耳屎还会散发出一种使小虫厌恶的气味,起到阻止飞虫飞入耳道的作用。可见,从医学的角度来讲,适量的“耳屎”对保持耳部的健康是很重要的。
正常情况下,耳屎会缓慢地从外耳道内口向外口移动,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或跳跃运动,它会不断地自行脱落排出至耳外。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具有自洁功能,频繁掏耳朵,将耳屎一扫而尽,等于拆除了耳朵自身的外部防线,打开大门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耳痛、流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严重的会出现听力下降,还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甚至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耵聍要分情况处理。正常情况下,少量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骨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耳朵敏感性下降,很多人把鼓膜都掏破了,自己都很难察觉到。如果真的觉得奇痒难忍,可以用手在耳屏处轻轻按压,稍等片刻即可缓解。严重者应及时就医检查,及早发现病症,及时治疗。
席淑新(主任护师) 林晨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本版图片 TP
科|普|活|动
1月7日中午12:30-1:30,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在汾阳路83号医院门诊大楼6楼第二会议室举办耳部保健知识讲座,欢迎读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