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6月开始,国家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希望通过提升药企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减轻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负担。
目前大部分药品价格较为平稳,但也不乏迅速涨价的常用药。一些低价药屡屡断货,药企“哭穷”说生产不起,背地里却“抱团”协议涨价,导致患者用药成本增加。
比如,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品的价格在短短几个月竟然翻了十倍。用于预防、治疗白血球减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的利可君片,20mg×48片装的涨到40多元一盒,价格比以前翻了一倍;治疗心衰病人的抢救药西地兰注射液(2毫升×5支装)去年是20多元,现在涨到50元。
“别嘌醇片”是治疗因尿酸过高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痛风的常用药物。早在2015年6月,就有不少患者发帖称,“别嘌醇片”忽然从几块钱一下子涨到了二十多元。
管死了没积极性,放开了又容易失控,低价药就好像坐了回冰火两重天的过山车。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认为,由医院直接与药企接触,各家医院就可按需求分别采购低价药。进入低价药目录的品种不再是政府统一招标而是直接挂网采购,是尊重市场的表现。现在出现问题,不能把板子全打在改革身上,更不要怀疑否定当初的改革,反倒说明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
药价放开并不等于监管放开。目前,有一些低价药处于“市场失灵”状态。部分低价药的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改头换面、随意涨价的现象时有发生。
放开药价仅仅是医疗改革的开始。药品价格越高,医院加成收益就越多。如何切断“以药养医”,如何让医保在药品价格中发挥作用,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实惠,还需要配套设计。
业内人士李景则认为,国家政策的初衷很好,但这样的改革如果没有配套措施,很容易导致市场扭曲。从药品的生产到患者手中,流通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药的问题也不是只在流通环节暴露出来。定价市场化了,把权利交给了市场,如果行政不能及时从别的环节退出,就容易产生真空,被不法商贩钻了空子。
“低价药涨价要在合理范围,对于实在离谱的品种,物价部门应该去了解和前后对比一下,比如原料涨价占多少比例,生产工艺改进占多少,通过日常监督来排查一些苗头,进行预警。”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