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满堂
迈入古色古香的大门,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长约2.5米、高达1.5米的木制大船,红黄相间的船身由柚木和鸡翅木构成,精巧的榫卯结构令观察者啧啧称奇。沿着大船往右踱步,可以看到墙壁上挂着的金山丝毯,高春明告诉记者,保护中心从全国各地的120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遴选出57个项目,大多是与工匠艺术有关联的传统美术和手工制作技艺门类,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
“非遗匠人做一个作品,少则一二年,多则五六年,这过程中,有人连饭都吃不起。”记者看到,位于一楼展厅中央的高光灯下,有一尊用“菠萝漆”铸造的佛像,这是一种来自南宋的古老铸造工艺——用生漆拌和砗磲、绿松、翡翠、白玉、丹砂、珊瑚等宝石,制作色彩雅致、古朴大方的手工艺品。一层打磨一层漆,因技术复杂而极为耗时。目前,这种古老技艺在全国只有一位传承者,他就是60多岁的张海民。“菠萝漆有毒性、会挥发,味道难闻,对身体非常不好。”高春明说,高春明曾握过张海民的手,发现他的皮肤经长时间的化学品腐蚀,竟比砂皮还粗糙,身体也很不好。可见非遗文化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担当。匠人们于喧嚣尘世里甘于淡泊的付出,是责任,也是大智慧。
海派特色
非遗界曾经有一句话,叫做“千年看西安,五百看北京,百年看上海”。和陕西、北京、云南、新疆、广西等地相比,上海的非遗项目在年代和数量上并不占优,但特色鲜明,充满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特点。“上海的非遗项目里,有很多最初来自于西方文化,后来被我们融合、传承的手工制作技艺。”据高春明介绍,有一种上海本土的刺绣技术叫做绒绣,亦名“绒线绣”,是一种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这是被列入“抢救式保护”的非遗项目,因为一幅图要绣好几年,加上市场萎缩,以至于原先的传承者纷纷转行。记者看到,在陈列室的墙壁上,有好几幅绒绣作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的画像,远看有油画的感觉。
这次展览中,来自上海本地的绝活儿还有很多。例如有一种海派瓷艺叫釉里红,随着火候、时间、温度的不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烧制结果;手工艺人刘思同做的象生壶极为精细,连青蛙皮肤上的皱褶、菜叶上的蛀洞、竹子的裂缝都纤毫毕现;108件建筑微雕,呈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所有建筑,屋檐上的椽木像牙签一样细,飞檐上的兽头和铃铛还没小拇指的指甲盖大。
传承保护
“有一件在南京十三陵中发现的衣服,特别珍贵,但因为保存不佳被风化了。后来我找了上海和苏州的一些专家,用了8年才将它复原。今年,国家文物局又给了我们一笔经费,希望能再一次复原那件衣服,但是那些有能力复原它的老先生们都已不在人世了,人走技绝,中国再没有人会那27种针法了。”高春明的言语中充满伤感。
为了保护这些非遗文化,上海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例如为了传承绒绣技术,非遗保护中心专门去艺术学校挑选有天赋的孩子,让他们拜这些老匠人为师,还从非遗专项补贴中拨款,为他们安排好生活,“希望他们不要为了钱而放弃这门手艺。”
据悉,这次非遗精品展有望成为一个艺术的殿堂,让上海的传统艺术能堂而皇之地进入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和展示空间,展现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魅力,进而达到“传承保护、重振工艺”之目的。本报记者 张艺 实习生 何川
本版摄影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