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大约种植了1300棵意杨,集中在万里附近的5条街道上。”普陀区社区绿化管理所所长周玲琴说,由于飞絮主要是老枝上较多,因此以往通过修剪的手段,也能控制部分飞絮,但效果不太明显。
4年前,普陀区绿化部门听说北京研发出了一种叫“抑花一号”的药剂,赶紧联系北京园科所,前去“取经”。亲眼见到毛白杨和旱柳的飞絮在手术后大量减少,且树体几乎没有什么损伤,他们决定回上海也试一试。
“这其实是一种抑制花芽的手段,在花芽分化前注入药剂,随着蒸腾作用扩散到树冠,第二年飞絮就会减少了。”周玲琴说。
“手术”很简单。先用钻孔机器在树干上打几个8毫米的小洞,数量视树木胸径而定,一般30-40厘米胸径的要打4-5个。然后,在小洞中慢慢灌入现配溶解好的药剂,再在洞口涂上伤口愈合液。一般一个多月后,洞口就愈合了。成本也并不太高,1300棵树木的费用,大概也就数万元。
然而,“手术”却很耗费人力。主要是灌药需要缓慢进行,推一下,等药剂被吸收后,再推一下。周玲琴说,一般会派三人小组去“扫街”,一人钻洞,一人灌药,一人处理伤口,每组每天大概只能给40棵树做手术。哪怕派2组,做完上千株也需要半个月左右。况且,这种试剂并不像疫苗那样,打一次终身免疫。要控制每年的飞絮,就需要每年都施药。
当年四五月,普陀区在广泉路、真华路、富平路、中宁路、铜川路等道路上进行试点,第二年惊喜地发现,90%以上的飞絮都消失了,果序生长抑制率为97.92%,果球生长抑制率为99.42%。可惜的是,对于悬铃木果球,这种药剂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
周所长表示,今年因市政建设,铜川路等路段的树木已移植了许多,区内意杨总量已有减少。通过修剪等手段,也减少了药剂的需求量。不过,抑花技术已经成熟,今后将从前期的科研性工作,转为一项常态性工作继续长期实施。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