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宅”占多数
报告显示,美国现役军人里,“千禧一代”大多拥有中士(E5)、上士(E6)、中尉(O2)及上尉(O3)军衔。总体来看,他们具备几大特点:
一是“技术宅”,不愿与他人过多交往,可能在适应集体生活方面出问题。喜爱数码产品、精通互联网技术的“千禧一代”是典型的“宅男”或“宅女”,不愿过多地与现实人群交往。亚裔海军上士杰妮·刘就说过,当她随舰奔赴海外时,最想做的不是交几个当地朋友或与战友聚会,而是通过社交媒体与故乡老友交流,“我喜欢和老朋友分享有趣的事情,如果驻地不提供WiFi,我的心情就会很糟糕”。
二是“战争理想派”。“千禧一代”大多在“9·11”事件后参军,没经历过残酷的越南战争,电视是他们了解战争的主要渠道,“他们只看到美军尖端武器的‘表演’,认为打仗不过是动动手指,敌人就会灰飞烟灭,却很少知道战争是凶险的”。
凡事爱问“为什么”
美军的“千禧一代”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即凡事爱问“为什么”,但对他们的上级“X一代”(指20世纪80至90年代进入成年期的美国人,通常在军中担任较高职务)来说,这个“问号”是多余的。
报告称:“在军中,不是什么事都能刨根问底的,比如战斗中夺取敌人山头阵地,根本容不得下级向上级询问为什么。很简单,军令如山,没有商量和讨论的余地。”这也是老一辈军人看不惯“千禧一代”的原因,即不符合“令行禁止”的传统,“老军人认为,上级无需向下级解释原因,接到命令,士兵只需服从就够了,问为什么是多此一举,这就在他们与‘千禧一代’之间造成了鸿沟”。
在互联网文化和智能技术熏陶下长大的“千禧一代”有自己的思想和原则,认为并非所有军中事务都不能问。曾在伊拉克服役的海军陆战队中尉鲍勃·斯加尔斯说:“对一些军中现象,我们有权问一下原因,有权用以自己的行事原则判断是非,这样才能更合理、更恰如其分地去执行任务。要知道,我们这一代是在阿富汗、伊拉克的平叛和反恐作战中成长起来的,即使最简单的一个命令,比如‘解除当地民兵的武装’都没有先例,需要我们在实际行动中探讨是否合理以及怎样做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多问些‘为什么’,有助于我们积累经验并成熟起来。”
需要改造“X一代”
曼加纳罗认为,“千禧一代”是美军的未来,如果不能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美军就要冒“失去整整一代优秀军人”的风险。他指出,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强迫“千禧一代”士兵全盘接受“X一代”军官的观点,因为安全形势与作战样式已经与过去有所不同,强迫“千禧一代”适应老式军队的环境,只能使两代军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让军队失去对青年人的吸引力。
曼加纳罗称,要锻造军中“千禧一代”,首先要从改变上级“X一代”军官做起,“只有通过领导力强化培训课程,‘X一代’才能更好掌握‘千禧一代’的心理,打破两者隔阂。通过课程,领导者可以用更符合‘千禧一代’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比如放弃古老的幻灯片讲解,用新颖的电子公开课、博客沟通。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要打破军中传统的等级观念,与‘千禧一代’坐在一起分享美食与经验,从而增进双方的关系”。
总之,“X一代”的领导者在对“千禧一代”发号施令前,一定要确认以下两条原则,即是否需要坚持军中传统以及坚持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就行动对执行者做出解释。“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除了核心传统和价值观,军中也会随着‘千禧一代’的崛起而形成新的传统。不适应这个趋势的领导者会被淘汰。” 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