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军界瞭望/战例
     
本版列表新闻
1934年底,红军离湘入黔,抢先突破天险,取得战略主动,为最终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1934年底,红军离湘入黔,抢先突破天险,取得战略主动,为最终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乌江战役:红军打开长征新局面
宋涛
■ 红三军团的一面军旗
■ 参加过乌江战役的红军部队
■ 当年随军报纸《红星报》介绍乌江战役经过
■ 红军留在贵州的革命标语
  1934年底,经历突破湘江的生死之战后,中央红军确定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贵州进军。与此同时,国民党军在判明红军的意图后也迅速调整部署,向贵州方向追踪包抄过来。挡在红军面前的,除了国民党贵州军阀(黔军)外,还有乌江天险。经过浴血奋战,英勇的红军跨过乌江,向古城遵义挺进,那里注定要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渡江前的态势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原先中央红军与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控制不太严密的川黔交界地区发展。红军还对编制进行调整,在湘江战役中伤亡过大的红八军团被取消,所属人员充实到其他军团,军委两个纵队合编为一个,同时抛弃笨重而不必要的物资,使部队机动力大大提高。

  红军于12月下旬进入贵州,连克7座县城,黔军完全不是对手,红军获得不少物资补充,作战态势大大改善。12月31日,红军抵达乌江南岸的猴场镇,这时中革军委得到情报,20万敌军正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国民党中央军4个师和黔军2个师从北面压过来,云南滇军派出5个旅赶往乌江,另有中央军4个师已与红军后卫部队交火。紧急时刻,中央决定:红军必须赶在敌人主力到达前渡过乌江,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苏区,切实掌握战场主动权和回旋空间。

  反观国民党方面,发现红军入黔后,中央军第2兵团总指挥薛岳与贵州军阀王家烈协商,确定由黔军防守乌江北岸,与中央军追击部队合力消灭红军于南岸。为此,黔军教导师师长侯之担命令副师长侯汉佑担任乌江防线的“前敌总指挥”,出动教导师第1旅第1、3团驻扎乌江北岸的江界河一带渡口;黔军第1旅旅长易少荃及副旅长任骧率第6团防守袁家渡一带河岸,与防守湄潭的直属第8团(团长万式炯)相互呼应;教导师第3旅旅长林秀生率第5团及机炮营防守孙家渡、茶山关一带。

  夜袭回龙场

  1935年1月1日,红军兵分三路前往乌江,其中红一军团一师、二师和红三军团分别奔向回龙场、江界河与茶山关,力图打开突破口。作为右路先遣队,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当天就轻取回龙场渡口,黔军一触即溃,但敌人提前烧掉船只,连像样的木板也不留下。焦急之际,红军发现这里有大片竹林,于是大家砍竹扎竹筏,做好强渡准备。

  一团选出8位水性好的战士承担试渡任务,2日,他们登筏出发,约定竹筏到达对岸后,向大部队鸣枪两声,作为信号。遗憾的是,当竹筏快要接近北岸时,汹涌的江水把竹筏冲到下游,被漩涡吞没,第一次试渡失败了。当晚,红军又组织起36人的突击队再次试渡,地点选在水流略缓的地方,竹筏也扎成双层底板,筏面也增加了扶手,提高了安全性。经过几十分钟的等待,“乓!乓!”对岸传来两声枪响,是敌人的冷枪,还是自己人的信号?一团团长杨得志深深地吸了口气,“乓!乓!”又是两枪,“是从山下传来的!”一团政委黎林喊出来,渡江成功了!

  听到对岸枪响,杨得志立即命令第二梯队登筏出发,同时枪炮齐鸣,压制对岸敌军。两批上岸的红军借着夜色,迂回至守敌两翼突击,很快控制了桥头堡,并且拉起跨江绳索,红军工兵陆续将30多个竹筏串联起来,形成浮桥。不久,红军大部队开始强渡,红一师集中所有轻重火力,向仍在北岸老渡口、观音寺一带顽抗的黔军射击,掩护部队渡江,其中军团炮兵连准确命中观音寺建筑物,将黔军指挥所打掉,敌人完全丧失抵抗意志,逃向湄潭。4日,红一军团主力及红九军团渡江完毕,6日进入湄潭。

  强攻江界河

  在红一团突破回龙场之际,友邻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正在乌江最大的渡口——江界河进行着更为艰苦的鏖战。1月1日,该团到达江界河渡口南岸,这里分为新老两个渡口,新渡口在上游,江面宽80米,老渡口在下游,江面宽120米,两地相距3千米,沿岸尽是悬崖绝壁。红军过江,必须先经过南岸5000米长的陡坡才能到达江边,到北岸后又得穿过类似长度的山坡,才能走上通往遵义的大道。

  经过侦察,团长耿飚发现渡口大道是黔军防御重点,遂决定用佯攻把敌人注意力吸引在老渡口正面,真正的突破口放在新渡口上游500米处的老虎洞,那里的峭壁上有条小路,敌军封锁不太严密。2日9时,红军开始头一次强渡,大部队故意装作从老渡口登竹筏出发,吸引敌军开枪放炮,另有八名会游泳的战士凫水强渡。因江宽流急,加上敌军炮火轰击,预定由突击队拉过江的粗绳索被炸断,为避免无谓牺牲,已经过江的八人被迫撤回。夜里,红四团又派出18名勇士,乘坐3只竹筏突击,但仍未成功,其中连长毛振华带领的四人小组失去联系。

  当天,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赶到江界河,向红四团介绍敌情,此时尾追的国民党薛岳兵团已经不远,若不能迅速突破江界河,势必影响红二师主力及军委纵队、红五军团过江,陷入被动。为了打破僵局,中革军委特意将工兵营和干部团工兵连加强给红四团,还准备了60多个竹筏,为大部队过江做好准备。

  3日拂晓,红军参谋长刘伯承率领工兵到达江界河,他们故意在老渡口冒着敌火力架设浮桥,吸引敌人,而在上游新渡口,红四团把60多个竹筏拉到滩头,其中先锋队登上3只竹筏杀向对岸的老虎洞。当先锋队距对岸50米时,突然传来清脆的枪声,奇怪的是,枪不是朝江面打的,而是从对岸崖下朝崖上的敌人工事打的。红四团政委杨成武拿起望远镜,发现敌军眼皮底下钻出几个人来,毫无防备的敌人立马乱了阵脚。原来,2日夜里失踪的毛振华等人成功登上北岸,却没等来后续部队,自己与敌人力量悬殊,因此他们决定潜伏下来,伺机而动。此番红四团发起强攻,毛振华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奋勇出击,打乱了敌人部署,掩护先锋队上岸。紧接着,红军一个营顺利过江,占领老虎洞。

  恰在此时,敌人增援的一个营赶到,他们向红军压来,北岸桥头堡随时有“得而复失”的危险。紧急关头,红一军团直属炮兵连把仅有的两门82毫米迫击炮摆出来,指挥员赵章成亲自操炮,将三发炮弹全打进集团冲锋的敌人队伍里,红军趁势反击,将敌击溃。之后,红军工兵快速将一个个竹筏连接成浮桥,向对岸延伸。经过一番血战,3日上午,乌江浮桥架成,下午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等顺利通过。17时,红一军团占领黔军“前敌指挥部”所在地猪场,黔军2个团基本被消灭。

  茶山关口“巧搭桥”

  突破乌江之战中,从左路进攻的红三军团要在茶山关渡江。1月2日,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先头部队从孙家渡出发,乘竹筏强渡乌江,打算控制对岸的茶山关,然后架桥,但黔军火力太猛,加之水流太急,三次强渡均未成功。

  3日凌晨,红十三团以炮火轰击北岸黔军,打死敌机炮营长赵宪群,使其军心动摇。这次攻击,红军一部登上北岸,与黔军第5团第1营激战,重创该营,但因过去的人少,不能立足,只好乘筏撤回南岸。

  乌江流速大约每秒2米,就算乘竹筏渡到对岸,流速这么快,也没法架桥。抢渡未成,红十三团总结教训,改到离孙家渡上游几百米处架桥,那里河面虽然宽阔,但流速降到1.8米/秒。在岸边,军委工兵营长王耀南指挥大家将竹筏连接成半成品的浮桥,这条“竹长龙”的一端固定在下游地桩上,另一端则放在上游,用缆绳拉住,筏子与筏子之间用抓钉、绳索连接,能承受着江水巨大的冲击力。红军的意图是利用水流渐渐把“竹龙”斜推至北岸,利用“巧力”搭成浮桥。

  3日11时,红军通过望远镜发现敌人正准备吃午饭,一些有毒瘾的敌兵甚至躺下来抽鸦片烟,机不可失,红军立即行动起来!王耀南发布旗语,工兵砍断上游拴浮桥的缆绳,于是整座浮桥在水流作用下慢慢在江面展开,只见每个筏子上都站着两个抛锚手,他们用长竹竿拉住锚头,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筏子下锚固定,渐渐形成一座巨大的蜈蚣状浮桥。黔军大惊失色,慌忙开炮截击,一发发炮弹在浮桥周围爆炸,压得红军官兵抬不起头。突然,黔军大炮哑巴了,原来红军炮兵营长武亭指挥火力压制,一阵排炮就把敌人打得不敢见仗。

  仅仅过了10分钟,蜈蚣桥便架设完毕,位于南岸的两三千红军战士奋勇冲击,黔军完全抵挡不住,他们还获悉红军已在回龙场、江界河完成突破的消息,更是无心抵抗。很快,红三军团拿下茶山关渡口,进抵遵义近郊尚嵇镇一带。1月7日,红军进占黔北重镇遵义。

  迎来遵义会议

  长征之初,由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红军行动被动,尤其湘江战役遭受巨大损失,干部战士纷纷对红军前途和部队去向产生疑问。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发起乌江战役,改变湘江战役中一味和国民党军“硬碰硬”的打法,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士气重新振作起来。

  乌江战役的胜利,证明毛泽东提出的“西入贵州、进军黔北”的方针是正确的。战役中,红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术为指导,采用“隐蔽部队,突然袭击,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策略,在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渡过乌江后,红军一下子把大量国民党追兵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像湘军忙于在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作战,川军在长江南岸一线不敢轻进,桂军则滞留黔南,黔军更是被红军打怕了,完全不敢出来招惹。只有薛岳率领的中央军穷追不舍,但无奈被阻隔在乌江以南,况且薛岳还奉有蒋介石的密令,要赶往贵阳,抢夺王家烈的地盘,暂时也无暇顾及红军。这些有利条件,为党中央召开具有重大意义的遵义会议创造了时会。

  红军进入黔北后,缴获黔军大批武器弹药。更重要的是,进入贵州后,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在群众中产生极大的影响。乌江之役中,群众热情支援红军木料、门板、棕绳、马灯等渡江物资。红军在黔北休整期间,还从贫苦人民中招募几千新兵,补充和壮大自己的队伍。 宋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神舟十一号太空之旅
   第A03版:神舟十一号太空之旅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评论/随笔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4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博览/新民环球
乌江战役:红军打开长征新局面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战例B07乌江战役:红军打开长征新局面 2016-10-17 2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