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一样的画册
据介绍,1938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的党员作家阿英(钱杏邨),见到萧华捎来的黄镇长征途中所作漫画的照片后非常激动。为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他立即同李一和陈宜郁等商量,决定尽快把这些漫画编印出来公开出版。因画稿是萧华托人送来,作者署名为萧华。阿英说,画册所以叫《西行漫画》,是因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的专著《西行漫记》中译本发行不久,书里有叙长征的专章,而环境又不宜于直接用二万五千里长征一类的字样,采用这样书名,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它的内容。
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长征画集》共收录了二十四幅长征画作。”常瑞卿介绍,第一幅是年已五旬的林伯渠左手提马灯、右手拄拐杖,昂首挺胸地走在红军队伍前面;第十幅《泸定桥》,有诗曰:“泸定桥,空无板,红色战士英雄胆,攀缘铁索破天险”;第十二幅《翻越夹金山》,题为“雪山高,铁的红军铁的意志更高!”,配诗曰:“夹金山,崎岖险径难登攀,红军英雄翻雪山!”;第十七幅《草叶代烟》,见诗曰:“无旱烟,无水烟,寻觅草叶当香烟。别有滋味在心间”;第二十四幅《到达岷县哈达铺》,有诗写道:“三军过岷山,取道大草滩。哈达铺里红军到,回汉人民尽开颜。”
在当时,除了《西行漫画》画册之外,上海出版的《大美画报》(由赵家璧主编)也在第二卷第一期刊载部分漫画照片,并在“编辑的附言”中说:“西行漫画,得在本书出版前在本报先行发表,是我们认为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这里所选七幅,可以说是全部作品中最精彩的代表作……证明用中国画法所作成的漫画,不但在技术上超越了洋画,而且保有了中国国画中独有的风韵。”
一位有眼力的读者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8年12月,一位读者在北京图书馆发现了这本署名为萧华的《西行漫画》初版本。认为这是一本极其珍贵的红军时期的作品,很有重新出版的价值。当月,这位读者向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了推荐,人民美术出版社马上同意再版。美术出版社的编辑请萧华为重印本写序。萧华这才见到初版《西行漫画》,告诉美术出版社的编辑自己不是作者,但也不知道作者是谁,是他当时托人把画稿照片辗转带到上海去的。于是,这位编辑走访了《西行漫画》出版人阿英,阿英也不知道谁是作者。因为不能确定作者,1958年版《西行漫画》没有署名。
一次很意外的重逢
1962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决定精印这本画册。他们拿着原印本去拜访原来搞过美术、参加过长征的黄镇。黄镇翻开《西行漫画》的第一页就感慨地说:“啊!这就是我在长征途中的画……”就这样,在《西行漫画》出版二十四年以后,人们才知道它的作者是黄镇。黄镇同志的长征画集自1938年问世起,历时已经70多年,经过3次大的增补,再版8次。1962年人美版首度署名“黄镇”并配发“作者小传”,书名也由作者本人改定为《长征画集》。
黄镇曾经说过,“我画画,是生活的纪实,是情感的表达,从来未曾想过辑集出版。在长征艰苦的行程中,许多难忘的场面,动人的事迹,英雄的壮举,我仅仅作了一点勾画,留下一点笔迹墨痕。在漫漫途程中,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是真实生活的速写。”2015年,黄镇同志遗孀朱霖老人率领其子女将长征画作著作权捐赠给国家。
本报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