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重点推介”的是在短短70分钟内舞尽“初唐蓬勃生机、盛唐荼蘼奢华、晚唐危机四伏”的《唐诗逸舞》,这是唐诗意首次登上“扶青平台”的作品,这个抱着试试看心态来沪的舞蹈女孩,在这里完成了她舞蹈生涯起步阶段最重要的作品:“最早在‘唐’这个作品里,我想表达的太多太纷杂,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和点拨,‘唐’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好。”
谭盾说:“没有年轻人的艺术是会衰老的。”为了防止艺术衰老,艺术节早早就制订了“深耕计划”。转眼间,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已经走到了第五个年头,在这五年里, 34位专家指导59组青年艺术家推出了50个作品,在国内外演出百余场。“扶青计划”,已成为原创作品和青年艺术人才的孵化器,更是国际文化交流中输送优秀作品和人才的纽带。
艺术节“扶青”平台的周到之处,不仅仅体现在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更有名师名团的“保驾护航”。首届“扶青计划”至今全程参与的导演田沁鑫说:“我自己可以算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的第一代青年导演,深知这一平台的支持有多重要。”18年前,田沁鑫不过是个29岁的小导演,“当年,第一届艺术节就邀请了我的实验性戏曲作品《生死场》,这是非常大胆又有魄力的举动,也正是那次邀约,让《生死场》被中国乃至世界更多观众看到了。”
参与“扶青计划”创意策划并全程跟进至今的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刘文国,犹记得2012年首届“扶青计划”七部作品亮相时,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票一抢而空的情景。“‘扶青计划’不给青年人施加票房压力,让未来的艺术之光绽放,正是‘扶青’的初衷。”
五年来,“扶青计划”与美国亚洲协会、线圈艺术节、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香港视野艺术节、英国南岸艺术中心等紧密合作,部分作品已经或将至德国、法国、匈牙利、美国、英国、印度等地演出。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