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表达 准确拿捏
集马林斯基五代“朱丽叶”精华于一体的戴安娜·维什涅娃,确如她自己所说,是“将所有情感倾注在了角色的塑造中。”演了二十年的“朱丽叶”,四十岁的维娃以其如臻化境的表现力“无缝对接”十四岁少女:初见心上人时的娇羞,独处时的小鹿乱撞,相爱时的缱绻缠绵,别离时的难分难舍,被逼婚时的茫然不知所措,失去挚爱时的悲痛欲绝,每一分情感的变化,每一种情绪的表达,都被准确拿捏。芭蕾是无言的艺术,然而在维娃的舞蹈中,却让人清晰地听到了朱丽叶喜悦时清越的笑声和悲伤时令人扼腕的叹息声。原来,有一种美,可以突破视觉;有一种舞蹈,能让你听见声音;有一种震撼,可以直达心灵。
原汁原味 引来知音
“博物馆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此次原汁原味的呈现,“老派”到那一袭大幕都如同穿越80年岁月而来,从舞台布景到服装发饰,无不沿用最初的版本。既然是跨时代之作,就难免有些动作的程式化风格。然而,这种程式化并未带来感官上的不适,却恰恰勾起了不少观众的俄罗斯文化情结。“我们当年看的芭蕾舞很多都有俄罗斯芭蕾的影子。”75岁高龄的侯先生带着亲眷朋友七八人一同来观赏《罗密欧与朱丽叶》,“最早的票子三月份就订了,后来六七月份又陆续添了些,最后连我自己都差点没票了。这演出太火爆了。”
沪上观众 热情爆棚
创上海大剧院18年来舞剧票房纪录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昨晚也让不少黄牛“着急上火”,一些观众自地铁刷票出站就被人追着“收购”演出票。当然,这样重量级的演出,自然也少不了前来“朝圣”的资深舞迷。在大剧院大厅巨幅壁画前,JDance舞蹈教室的小伙伴们拿着节目册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不同于情节简单的《天鹅湖》或《吉赛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情缩减版也有好几页,三幕共十三场演出,一直“舞”到了深夜11时半。做过剧院管理工作的都知道,再好的演出,过了10时半都很难留住观众,不只是生理上的倦怠,也有交通成本的考虑——地铁末班车都接近这个时间。然而昨晚的大剧院,观众“满”到连三楼、走廊都“加塞”无数,却几乎没人提前退席。谢幕时,观众涌向台前,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向舞蹈演员、指挥和乐队致敬。记者身旁的捷杰耶夫“迷妹”亦被维娃圈粉,捂着脸说:“我眼泪都出来了!”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