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考“忽冷忽热”的背后
王 蔚
孙绍波 画
  王 蔚

  最近听到两件事,真有些如骨鲠在喉。某区教育局为一所新改名的学校刻公章,等图章发到学校,校长一看居然写错了校名。更让这位校长晕倒的是,新下发的聘任书竟连校长的大名都写错了。“办理刻公章、起草文件的,不都是局里招来的硕士、博士吗?不都是经过公务员入职考试层层严格筛选出来的英才吗?怎么这点小事也办不好?”基层校长的疑惑,其折射的问题真不容小觑。

  昨天18时,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7年度录用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有消息称,今年的国考仍旧“热度不减”。截至报名结束前半小时,本次国考已有1338698人通过报名审核,最热职位的竞争比已高达9837:1。

  9837比1。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至少,从中选出来的绝对应该是精英中的精英,翘楚中的极品。打个比方,现在中国男足的职业球队,算上中超、中甲、中乙,满打满算也就一百来个队,每队算50名队员,全国也不过5000个人在打职业联赛。这就说明从9837人中精选出1个人来,其“质量”和“水准”,肯定要优于从5000个踢球人当中选出11个所谓的国脚。由此简单的推算而得,趁此再“黑一把”不争气的中国男足,也算是又有了一个参照理由。

  拿国考大军与男足相提并论,多少有些玩笑。但是,如果真要较真,单单以数量之比来衡量一支球队乃至一次国考,肯定有失偏颇。尤其是每年都轧破头的国考,报考者的分母数量和质量,都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本年度国考共计划招录2.7万多人,招考录取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岗位的平均竞争比例将达到49:1。其中,“民盟中央办公厅接待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这一职位,虽然只录取1人,但却有9837人报了名。和往年相同的是,国考中还是223个岗位“虚位以待”,通过资格审核的人数为零。这些岗位包括地方的统计、气象、检验检疫、税务等部门。另有1500多个岗位的报考和录取比例低于3:1。

  数字能提供的仅是国考当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但一些背后的隐性问题,特别是价值取向问题,倒是很值得社会反思的。比如,国考“遇冷”的岗位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县级以下基层职位报名人数一般要少于中央一级和省一级的职位,二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艰苦边远地区。此外,从今年的报考数据还可以看出,报考中央部委的要比去年同期多一些,“就高不就低”心理仍十分明显。为了有效扭转国考中的一味“追高”现象,国家有关部门早在多年前就公布了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进入“门槛”的具体措施,主要内容有:一是针对一些基层机关招考职位要求学历偏高的情况,提出适当降低招考职位学历要求;二是提出放宽招考专业限制,乡镇机关可不限专业;三是适当调整报考职位年龄条件;四是规定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五是提出合理确定开考比例;六是对艰苦边远地区基层职位可以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不过,对于这六条“倾斜”措施,期望它能短时间内迅速改变国考的“就高不就低”现象,似乎还要认真观望。

  另一个被舆论热议的国考问题,就是现在报考公务员的学历越来越高,坊间流传的“本科凑热闹、硕士刚起步、博士一大把”,说的正是公务员队伍里的“高学历”扎堆。近年来,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博士毕业生至少有小一半人的去向是公务员,导致博士教育的错位相当严重。有不少人攻读博士并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提高学历为国考增加砝码。早有业内人士呼吁,政府部门的用人需求对教育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过高的、不符合岗位实际需求的学历要求,涉嫌影响就业公平,并加重学历情结,不利于打破学历社会进而构建能力社会。

  教育时评专家熊丙奇认为,少数公务员职位零报考的现象,是与当下的就业环境相关的,特别是那些零报考的岗位,反映的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深层次问题。他提出,改变零报考现状,需要招录岗位消除学历歧视,提出科学的用人要求;与此同时,要提高基层单位的吸引力,必须让求职者看到事业和职业发展的空间。我以为,熊丙奇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国考岗位的“忽冷忽热”固然与就业环境相关,但更多的问题还是出在考试机制本身的设计存在着天然的“系统漏洞”。

  几乎每年的国考,都会有相关部门出面提醒广大考生,应结合职位特点和自身条件理性选择报考职位。但考生真的不理性吗?其实,只要有公开报名的选拔性考试,就会有“冷热不均”的现象发生,这与岗位设置、与考生素质都关系不大,有时就是一个类似“博彩”的游戏。这就是考试规律使然,既是公平的表现,也是考试机制本身的缺憾。换句话说,仅从报考人数与计划招录数之比来衡量某一个岗位是冷是热,既不科学也不准确。熟悉高考录取的人士都知道,有时明明大家都认为是冷门的学校或专业,大家都去报名了,就转眼变成了热门;一旦今年成了难以企及的热门,明年大家都不敢去报名了,又会一下子跌为冷门。国考,其实也难以避免这一考试法则。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阳光天地
   第A21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广告
国考“忽冷忽热”的背后
声音·八方
治廉价药荒不能只开方不下药
扫一扫
新民晚报要闻A03国考“忽冷忽热”的背后 2016-10-25 2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