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责任
谭盾是2000年受德国巴赫学院纪念巴赫逝世250周年而委约再现《马太受难曲》的,昨晚的演出是中国首演。演出前接受专访时,涉及任何话题,他都会谈到艺术家的责任——消弭肤色、文化等偏见,从而避免因偏见而引发的战争。
“我从小在浏阳河边跟着外婆长大,进入音乐学院之前听到有人说‘音乐之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聂耳。”接受西方古典音乐教育后他才知道,在国际乐坛上,“音乐之父”指的是巴赫。在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无论从技术、内容,还是精神等方面来说,巴赫的音乐确实是西方文化的结晶。由此谭盾想,“我们如今在传播国乐时,是否也应该以当代的方式融入孔子、老子的智慧呢?”
关键词:传播
谭盾表示,在创作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播。他改编的《马太受难曲》最近一次公演是2个月前在希腊,古罗马遗迹的周边。此外,在纽约上演过四次,其中包括在大都会博物馆里的一座古希腊神庙前。因而,更多西方听众从10%被改编歌词中听到了孔子、易经等内容,也听到了“树很想休息,但是风老在吹……”谭盾表示,“西方的音乐里有教堂,但是我们东方的音乐里有更广阔的自然。”
近3年来,他始终致力于在全球搜集、收藏从敦煌流散出去的中国古代音乐手稿。他还透露了一段亲身的经历,“我到敦煌的时候,进入了还未对外公开的区域,发现那些壁画前都有一堆一堆骨头。后来我得知,封洞是从里面封的。看着那一堆堆骨头,我明白了,那是一位位打坐的画师留下的,那就是中国人的美与善。其实,封入洞中的,还有我们的思想……”1904年,在敦煌扫地的王道士,把上千年的经书和音乐手稿以低价卖给了外国人。如今,这些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物,都被藏于大英博物馆等地。谭盾新近的努力,就是要复原这些手稿,让他们变得“可听”,“敦煌蕴含着中国人的思想。”而当今艺术家的责任,就是“融合东西方,建立共同的文化家园。”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