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怎可不相思~~~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可不相思
韩书力的西藏情缘
吴南瑶
■ 乐舞千年 2014 宣纸水墨 96×70cm
■ 金戈铁马 2014 黑底水墨 137×34cm
■ 错位的曼陀罗之一 1992布面重彩 110×80cm
■ 邦锦梅朵(连环画) 1982
■ 和平解放西藏 2009 布面水墨 396×264cm
■ 画家韩书力
  ◆ 吴南瑶

  近日,“韩书力西藏绘画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从广为人知的《邦锦美朵》(连环画)到《圣山神湖之间》《新五佛五智系列》等,在那些具有仪式感的画面前,人们感受着那片神秘而又空灵的土地赋予艺术家的浸润与生发。“在西藏,我的内心世界并不感到荒寒,反而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宁静的感觉,毫无杂念地去构思心中那些无比美妙的画面”,韩书力说。

  扎根西藏43年,韩书力在汉与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为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大背景下,破旧立新,融合中原与西藏文化,用“布面重彩”“韩式黑画”等新的艺术样式,从精神内涵到表现形式,丰富和拓宽了当代西藏美术。

  “那里高寒缺氧,但氧气的纯净度高,离太阳也最近。”

  1973年,25岁的北京知青韩书力从北大荒回到母校中央美院附中看望老师,恰逢西藏自治区革命展览馆到学校借调画家,韩书力的人生就此与这片土地结上了不解之缘。即使后来有机会留任中央美院,或是留在巴黎,都没有动摇韩书力回到拉萨的心。

  西藏文化古老而又神秘,早在汉唐时期,彩陶、木雕、壁画、民间灶房画以至密教唐卡,就以其古朴的造型、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具有视觉穿透力的色彩在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韩书力被深深吸引,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师从吴作人、贺友直,韩书力的美术背景既有当代西方写实的一面,也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到了西藏以后,另一种带有符号性、纹样性、平面性的艺术样式,包括唐卡、壁画,包括西藏的文化图腾等等,包括玛尼石、经幡等表达精神敬畏的行为方式都为他打开了另一扇艺术世界的窗户。藏风浓郁的布面重彩即是韩书力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依然用当地画唐卡的棉布,绘画材料也多取用当地的矿石颜料,题材方面也多为藏地本土的世俗和宗教资源;不同的是,除了技法方面既有传统的壁画唐卡脱胎而来,加入更多现代技法加入,韩书力的西藏绘画超越了西藏视觉符号与表现形式,升华到了对人性之善与美的人文思考,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藏女与水》《灵童》等都是其代表作。

  虔诚的僧侣、装饰憨厚的汉子、善良美丽的姑娘、好奇而又欢乐的孩子,聚集在被大片祥云环绕着的巍峨的布达拉宫前。打头的解放军擎着五星红旗,神情和蔼,这一幕史诗般恢弘的场景,弥漫着和睦祥和。

  这张出现在为这次画展出版的《韩书力西藏绘画》第一幅的作品,名为《高原祥云——和平解放西藏》,是韩书力2009年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所做,亦是韩书力把唐卡的形式材质、表现特征和中国工笔绘画、写意绘画融合成新的艺术形式的代表作,其中,灵芝云的画法就取自唐卡。

  “这幅画前后画了三年。第一次递交草图,专家评委会没通过,原因是主题为西藏和平解放却没有布达拉宫;第二次修改后,专家评委会通过了,自己却不满意,感觉没有创作冲动。第三幅草图,终于双方都满意了,这才开始动笔”。韩书力回忆道。但当时已经是2006年,当地的人、事与50年代西藏刚和平解放时已是天差地别。为了将当时藏胞的形象气质和服饰表达得更到位,韩书力特地请假一个月,自费到尼泊尔加德满都,跑遍了大大小小三十一家书店,搜集当年外国人拍摄的四五十年代的西藏。“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要做就要认真做好。”韩书力说。

  不仅自己致力于汉藏文化融合的尝试,担任西藏美协主席、西藏文联主席、西藏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民族画院副院长等众多社会工作的韩书力,经年来在培养西藏年轻画家,共创“西藏画派”的时候,他特别注意不去用内地式或西方画的绘画语言方式引导,而是在结合视觉的时代性的同时,保留西藏文化的特征。

  此次出现在展览上的《八思巴与忽必烈》就是韩书力与优秀的藏族中年画家边巴顿珠共同完成的另一幅代表作。韩书力总是鼓励藏族人民自己画自己民族的优秀人物,他认为,这种创作恰恰能反映藏族艺术家的潜能。

  “‘由神本走向人本’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让画了一辈子神的人转到自己的生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今,韩书力投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西藏和平解放60年重大题材百幅唐卡工程》的工作上,“以敬畏之心,坚守‘唯唐、唯新、唯美’的审美旨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藏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将汉文化与藏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是大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能够弘扬这种文化,反映这种文化是艺术家的历史责任,也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的题材。”韩书力表示。

  “不是西藏少不了我,而是我离不开西藏。”韩书力强调道。

  “她是一种高度和境界,令我不时弹拂蒙面的世俗尘埃。”

  不管韩书力的名字前面有多少头衔,毋庸置疑的是,对于一个画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画,持续不断地画,画出自我的精神气和生命力。随着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愈加深入,韩书力的绘画也更为放松、自由。最初,韩书力将西藏传统壁画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完美融合创造了“布面重彩”;而后,他又巧妙地将“汉文化道禅美学的冲淡空灵与藏传佛教文化的内省思辨精神熔为一体”,成就了“韩氏黑画”。西藏从最早的绘画主题,更多地转换成了韩式绘画语言的一种:不再只是描绘眼睛所见,而是描述内心所感。近年来,在外来文化、消费文化的冲击下,韩书力更以自己的创作静观体悟,直探本心。 

  上世纪80年代末,韩书力在法国巴黎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收获赞誉无数的同时,有人指出他的水墨画和老师吴作人“太像了”。深受刺激的韩书力“在塞纳河边呆了一整天,想怎么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尝试,取自从西藏黑地寺庙中,护法神殿的壁画以及藏族百姓家在烟熏至黑的灶壁上涂绘的糌粑画得到的灵感,“韩式黑画”的新水墨画法渐渐成型。“有点像反转片,将传统的白地墨描法倒转写来,关键要求造型具有雕塑感,黑白灰分明。”韩书力表示。

  作为一名善于用色的画家,韩书力从西藏艺术中学到很多东西。他在布面重彩画的形式上,努力地尝试和提取着西藏特有颜料,诸如朱砂、金、藏青,所表现出的稳重、沉着、辉灿的效果。“但或许是高原风雪的荡涤之功,如今,我愈发喜欢用简括单纯,甚而是黑白色调来看待周围世界。”韩书力说。

  “韩式黑画”的出现,给西藏绘画带来了观念性的转变和引导,韩书力巧妙地将中原绘画的气韵、留白引入了黑画,而后无论是创作佛教题材,还是花鸟虫鱼,韩书力的“黑画”表达出迥然不同于其布面重彩的,更为内敛平和,大气开阔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在如《凤月图》《江山美人》《春花秋月——簪花仕女图》《人生看得几清明》等较为纯粹的汉文化题材作品中,他又将唐卡、藏壁画、彩陶、木雕等带给他的启迪,融入其中,使之增加了凝重和神秘的色彩。

  43年来,为了采风,韩书力徒步、骑马、搭车,走遍了西藏76县中的73个,几千个村镇、牧场和农牧民都成了他画笔下的主角,与僧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诵经,韩书力画画)也是家常便饭。纯粹性是藏文化的珍贵之处,全心投入,少有任何杂念掺杂其间,这是韩书力的作品有一种“静气”的原因所在。在荒寒环境里,人与生灵的顽强生命力与创造力,与神秘宗教仪轨的秩序美与理想色彩之间的绝妙平衡,不断感染和感动着韩书力,亦成为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力的源泉。

  “最好还是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识;最好还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韩书力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著名诗句总结了自己这一世西藏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韩书力的西藏情缘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C01韩书力的西藏情缘 2016-11-05 2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