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本版列表新闻
~~~——专家眼中的奥斯陆建筑三年展
~~~——专家眼中的奥斯陆建筑三年展
~~~——专家眼中的奥斯陆建筑三年展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北欧看不一样的“居”艺术
——专家眼中的奥斯陆建筑三年展
张鹏 支文军
参展作品:上升气流
主题展作品——像不像外星基地?
展品
  ◆ 文/张鹏  图/支文军

  “2016年奥斯陆建筑三年展”本月将谢幕,本届三年展的主题是“归属之后”,说的是人类的“居”。时代发展到今天,“居”真成了问题,何处安放这身“皮囊”,何处才能诗意地栖居?

  奥斯陆建筑三年展是“谁”?

  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奥斯陆建筑三年展国人知晓者则寥寥,为何?确实太年轻,它是挪威建筑师协会2000年设立,旨在讨论当前与本土有联系性的国际热点话题。可见,本土的话题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都很重要。

  第一届三年展的主题是“城市的生活(Urban Life Forms)”,当时的情况用支文军教授的话来说也只能叫做“挪威境内的一次启蒙展”。挪威建筑师协会将三年展的目标群体指向包括决策者、专家和国际访客在内的一般群体,试图以展览、会议、研讨会、竞赛和一系列多媒体媒介为载体的多元模式,架构起基于北欧地区的建筑与城市化交流平台。

  后来,“资本的愿景(Visions for the Capital)”“冒险的文化(Culture of Risk)”“人造环境(Man Made Environment)”等主题陆续化身展览内容。支文军说,2010年的那次展览,还把相应的学术会议命名为“人造未来”,并增添了“人为修正”竞赛等项目。通过多维角度探索以应对社会和未来的挑战。

  上届(2013)三年展的主题是“绿门之后——建筑以及对可持续的渴望”,来自比利时的策展团队一年里收集了600余件展品,以具象化表达可持续发展概念,既然是艺术展策展人当然还要反问何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设计。此次展览打破常规,不为展览设定逻辑线索,通过参观者自我评价,感受可持续设计是否深入到当代生活的园田里。

  支文军说,观赏2016年奥斯陆建筑三年展,发现它已成为持续12周的综合性展览,成为北欧建筑圈不可或缺的建筑设计艺术的交流平台,且其全球性影响正在持续放大中。 

  归属之后如何栖居?

  是啊!归属之后如何栖居?来自西班牙的路易斯·亚历山大·卡萨诺·布兰科(Lluís Alexandre Casanovas Blanco)、伊格纳西奥·加兰(Ignacio Galán)、卡洛斯·明格斯·卡拉斯科(Carlos Minguez Carrasco)、亚历杭德拉·纳瓦雷赛·略皮斯(Alejandra NavarreseLlopis)和玛丽娜·奥特罗·维泽尔(Marina Otero Verzier)等五位独立建筑师组成的策展团队,试图探讨难民与移民、环境问题、旅游业等为建筑领域带来的挑战,并探索建筑在社区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策展团队描述说,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得以坐在电视前观看全球频道,通过手机与外界交流,利用网络与好友分享照片,并在网上预订酒店。2015年,超过100亿的物件在世界范围内运输,超过24亿的个体居住在异国他乡。“归属之后”,“我们”属于哪里?

  于是,这次展览的主题展分为论居与谋居。“论居”展包括了33个作品,囊括了边界、家具、庇护所、技术以及全球化和地域性等话题,分为边界地域、居住后的家具、临时庇护所、旅途生活的技术、全球村里的市场性和地域性等五个章节。

  “谋居”展则以公开竞赛方式,选定挪威及北欧等地区10个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理论实践。在当前全球化背景的新语境下,思考如何在将议题的影响力扩大至全球。诸如奥斯陆机场的边界空间和出入境区域、挪威与俄罗斯的边界,甚至纽约的自助寄存设施都是实践的场地之一。当展览从物理场地走向网络、当场馆逐渐变为不稳定的节点,建筑是什么,建筑与我们的居住是什么关系?“谋居”试图在当下重新定义人类的品质生活。

  北欧人原来这样理解“居”的艺术

  支文军说,总体来说,展览内容反映的地域性特征十分强烈。尽管北欧的互联网、VR、APP生活和我们一样,但莽莽原野上皑皑的雪还是打上了鲜明的北极圈烙印。

  詹姆斯·布莱德的作品将目光聚焦奥斯陆机场内部标识,展出的大都是我们行走于各地机场时习以为常的景象,但我们却没能像艺术家那样从政治、社会和美学来思考、判断“何处是家”。当然,还有机场外面道路上、水池边夸张的雕塑,四肢极为发达、头颅如豆的大力士正在抛掷一只梭形三角刀,这尊标志性雕塑立刻让人想起北欧环境下的“正能量”。

  “家具”已经成为了表达空间情感、联系的一部分,同时也作为个体与社区交流、界定个人与国家身份的媒介。像丹麦设计大师汉斯·瓦格纳设计的椅子已经成为世人“一椅难求”的经典,此次展览中的家具,如椅子、柜子、沙发、镜子悬在空中,而墙上则用来置放相框和各种各样漂亮的装置,用姹紫嫣红来形容正合适;北欧人似乎很喜欢让家居悬空,铁丝网的台子上,电视是挂在铁丝网格上的,电脑也是悬在空中的,悬空的格子网状台子前奇怪地放着两张同样明黄的方桌,有些搞怪。

  于是,设计师们让遭受金融危机的博士回了家,25-40岁的他重新介入家庭居住后会发生什么?家具会重组吗?我告诉你,家具重组了,布展者以重组家具作为媒介,使屋子里的“居”冲破了原有的范式,实现了老房子内部的功能转变。

  你在旅馆呢?西班牙的参展作品“欢迎旅馆”展示了孤立和联系的共同体。有人浴后正围着浴巾,手把手机报平安;有人正在残雪犹存的台阶上,抱着头、穿着袜,是等着风雪夜归人还是她无家可归?冰箱里,面包、沙拉、水果正在洞豁的冰箱里慢慢变老、变耷拉……策展团队认为,临时的居所不仅仅面向游客,也应当考虑政治难民、非法移民以及被房东驱赶的家庭,“无家可归”当然是个问题。

  还有奥斯陆的避难寻救者中心,如何化解中心里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阳光下,碎冰如麻的港湾里,泊着一艘灰底白身系着红腰带的客轮;远处,冰原上一排排白顶的平房该不会是难民救助中心吧?景很美,但谁说自然的景不是每个人心中感受的外化呢?展览设计者们试图从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构想出临时庇护所的范本。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所在地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特别是展览国际会议的举办地“奥斯陆歌剧院”:雪白的外表、金黄的“内胆”,形体映着粼粼的水光,欲与大地融为一体的斜坡顶,让人仿佛觉得建筑的边界将要消隐在海水之中,这是对展览主题“归属之后”一种有趣的应对和回答,支文军教授最后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在北欧看不一样的“居”艺术
居的艺术可以这样落地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C05在北欧看不一样的“居”艺术 2016-11-05 2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