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崇明老白酒的酿造历史已有700多年,至今依旧遵循古法——手工制作、自然发酵,因此老白酒的色、香、味,全在酿酒师对手法、时间和温度的把控之中。
“做酒,是一件辛苦又需要耐心的事。”王锦康一边淘米一边介绍。选用淀粉含量高的糯米,在冷水中浸泡两个小时,随后端上蒸桶,大约一刻钟熟热后再以冷水降温,“这个过程叫‘淋饭’,冷却至28℃至30℃之间,是微生物生长最佳的温度。”
随后,将米饭倒入事先消毒的酒缸内,拌入适量酒药。酒药是酿一坛好酒的关键,也是王锦康的看家本事,他制作的酒药澄清快、口感好、出酒率高,为此酿酒师和酒企人员登门拜访,一年卖出约20吨。“我在酒厂工作40年,主要负责酒药研制,也亲历工艺与时俱进,原料从早期中草药变为菌种,酿造周期由6个月拉长至10个月。”
王锦康卷起两个袖管,用双手将米饭和酒药搅拌,尽量确保每一粒米饭都附上菌种,为增加空气接触,将中间掏空露出缸底,形成一个坑,“俗称‘酒窝’,很讲究技巧,做得不好没两天就会塌,我做的就不会。”
之后便是等待。米饭与酒药混合之后,酒缸加盖充分发酵4天后加水,水放越多,酒便越淡,10天左右美酒酿成。“有人觉得老白酒甜,有人却觉得酸,这就与酿酒师的过程管理有关。”王锦康如数家珍。
如今,王锦康名声在外,来拜师学艺的越来越多,有的徒弟学了手艺回老家赚得盆满钵满。街坊邻里笑王锦康“给别人做嫁衣”,自己埋头脏兮兮的小研究所“过苦日子”,他却不以为意,遇到找上门来求助酿酒的,倾囊相授还分文不取。
近年,崇明老白酒的制作工艺不断突破,不仅克服“易上头”的老问题,而且口感更佳、保存更久,市场零售价最高能卖到上百元一斤,这让王锦康颇感自豪:“希望更多人品尝家乡美酒。”
本报记者 范洁 通讯员 朱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