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锦康:五十载情系崇明老白酒
范洁 朱竞华
  每逢金秋到崇明农家,空气中弥漫着馥郁酒香。作为上海唯一的地方酒种,崇明老白酒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背后,酿酒师们经年累月的潜心钻研功不可没,71岁的王锦康即是其中之一。18岁入酒厂结下情缘,50余载不倦探索,这位崇明资历最老的酿酒师乐此不疲。

  史料记载,崇明老白酒的酿造历史已有700多年,至今依旧遵循古法——手工制作、自然发酵,因此老白酒的色、香、味,全在酿酒师对手法、时间和温度的把控之中。

  “做酒,是一件辛苦又需要耐心的事。”王锦康一边淘米一边介绍。选用淀粉含量高的糯米,在冷水中浸泡两个小时,随后端上蒸桶,大约一刻钟熟热后再以冷水降温,“这个过程叫‘淋饭’,冷却至28℃至30℃之间,是微生物生长最佳的温度。”

  随后,将米饭倒入事先消毒的酒缸内,拌入适量酒药。酒药是酿一坛好酒的关键,也是王锦康的看家本事,他制作的酒药澄清快、口感好、出酒率高,为此酿酒师和酒企人员登门拜访,一年卖出约20吨。“我在酒厂工作40年,主要负责酒药研制,也亲历工艺与时俱进,原料从早期中草药变为菌种,酿造周期由6个月拉长至10个月。”

  王锦康卷起两个袖管,用双手将米饭和酒药搅拌,尽量确保每一粒米饭都附上菌种,为增加空气接触,将中间掏空露出缸底,形成一个坑,“俗称‘酒窝’,很讲究技巧,做得不好没两天就会塌,我做的就不会。”

  之后便是等待。米饭与酒药混合之后,酒缸加盖充分发酵4天后加水,水放越多,酒便越淡,10天左右美酒酿成。“有人觉得老白酒甜,有人却觉得酸,这就与酿酒师的过程管理有关。”王锦康如数家珍。

  如今,王锦康名声在外,来拜师学艺的越来越多,有的徒弟学了手艺回老家赚得盆满钵满。街坊邻里笑王锦康“给别人做嫁衣”,自己埋头脏兮兮的小研究所“过苦日子”,他却不以为意,遇到找上门来求助酿酒的,倾囊相授还分文不取。

  近年,崇明老白酒的制作工艺不断突破,不仅克服“易上头”的老问题,而且口感更佳、保存更久,市场零售价最高能卖到上百元一斤,这让王锦康颇感自豪:“希望更多人品尝家乡美酒。”

  本报记者 范洁 通讯员 朱竞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秋高气爽 水清桔黄
惠南新农村改造“驻颜有术”
体验房车游
王锦康:五十载情系崇明老白酒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7王锦康:五十载情系崇明老白酒 2016-11-05 2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