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各位介绍,他叫郝铭鉴,也许你会摇头说不熟悉,但我说,他是《咬文嚼字》的主编,你肯定会讲,啊,我知道,我知道!
《咬文嚼字》可会“咬”人了,“咬”中央电视台的名嘴、“咬”“春晚”、“咬”名作家……甚至还“咬”新版的人民币,名声大噪、影响深远,据说有的学校还将这份杂志作为课本呢。
最近得到郝老师送的书《萤火虫你慢慢飞——郝铭鉴语文微博一束》。这本书看起来不累,三言两语,切中要害,不用动脑筋,有点像“补白大王”郑逸梅写的书,看后大增知识。读后有的会嫣然一笑,有的会大吃一惊,有的会想原来如此,有的会浮想联翩。
郝老师好几次在书中写到他亲爱的妈妈。郝妈妈是个文盲,没读过书,可是却将《百家姓》背得滚瓜烂熟,你猜她是怎么学会的?说来你可能会不相信。原来是郝妈妈小时候放鸭子时站在私塾门口偷听来的,肚里的俚语、谚语多得不得了,脱口就来。例如“一船油翻掉了,还在乎这几个油花子。”“跌个跟斗还要抓两手泥。”可有意思了。
郝妈妈的早餐拿手活是豆浆烧泡饭。有一次,我和爸爸上他家去玩时就品尝到了这种绿色食物,真是既营养又好吃。
郝妈妈在家还担任儿子的秘书,做得像模像样。就拿接电话来说吧。如是姓丁打来的,就放一枚钉子;姓赵打来的,就放一颗枣子;姓李打来的,就放一个李子;姓史打来的,就放一块湿布;姓洪打来的,就放一张红纸……儿子回家朝桌上一看就明白了。不过也有搞不清楚的时候,如看到一只白萝卜,就不知来电者究竟是姓白,还是姓罗、姓卜,但不用担心,郝妈妈会用声调来形容来电者的腔调,儿子一听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郝老师在书中形容: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是“穿正装”,而在网络上动笔则是“着休闲服”。我觉得在网络上动笔,似乎更可以形容为“穿睡衣睡裤”,这不是来得更加随意、没有压力吗?虽然有点不礼貌。
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呢?郝老师告诉我,那是因为他听到一首歌《萤火虫》,那抒情而宁静的旋律仿佛让他回到故乡、回到童年。如果一定要说寓意,恐怕是微博的“微”,和萤火虫的小,有某种相似之处吧。
别看郝老师“咬”人那么凶,他自己也有软肋。他上课操的是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保留节目又是山东快书,如果台词老师去观看演出,一定会“咬”得他“遍体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