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新市镇,别称仙潭,集镇形成于西晋永嘉二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立名新市镇。镇区地处太湖之滨的杭嘉湖平原,西傍天目山余脉的莫干山麓,襟山带水、河道纵横、港湾密布,历来就是“无船路不通”“无桥路难行”的江南水乡。说新市是水乡,其实就是印证它“桥乡”的身份。对于桥,新市人情有独钟,有着一种割不断、诉不尽的情怀。
古桥 江南一大奇观
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晋之前,新市就已形成市井,街道间有弄堂贯穿,河道上小桥横卧。但受当时经济条件和建桥技术等限制,那时的桥梁大部分是可以方便行走的竹桥或木桥。唐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南宋,一些达官贵人、巨商富贾,纷纷从距新市不足百里的京城临安来到新市,或寄居或经商。为了往来方便,商贾和百姓们热心捐钱,建造起了坚固的石桥,逐步替代不堪重负的原始竹桥和木桥。
新市古桥梁是江南的一大奇观,古镇上保存着国内罕见的古桥群,曾存有古桥56座,但因历史变迁,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桥仅11座。这些众相不一的古桥造型优美,桥名寓寄了祝福、祥和的意义,穿插了历史人物和神话故事,如太平桥、状元桥、迎圣桥、发祥桥、驾仙桥、望仙桥、龙安桥等。造型有七孔、五孔、三孔、单孔及拱桥、平桥等大类之分。
太平桥,为单孔石桥,横跨小西河。始建于晋朝,当时是一座无名木桥。到了隋朝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吴兴太守沈兴法在新市招兵买马,起兵反隋,并在此桥上杀了一个绅霸,他在桥上题了“天遗英豪杀太平,杀尽不平方太平”的诗句。从此,新市人就将此桥取名“太平桥”。到了宋朝,“太平桥”改名“石梁桥”。至明代已成拱桥,经明代、清顺治、乾隆四十二年三次重修。现存之桥是光绪二十一年由镇里百姓募捐重建的。太平桥采用武康石建造,无一杂石,桥墩两侧金刚墙用条石水平错缝砌置,桥拱用条石分节并列砌置,桥栏为方型素面条石,桥栏内置望柱四根,至今每根望柱上仍保留姿态各异、形象逼真的石狮。桥石基座上刻有楹联,楹联书法古朴雄健,上联:水椄三潭环如玉带,路通九陌固苦金堤。下联:市尘要道路接东西,舟楫通渠港分南北。这副楹联对仗工整,以优美的语言道出了新市特色。太平桥地处闹市,小桥流水,叶叶扁舟,傍水人家,浜岸齐整,富有江南水乡诗情画意。上世纪6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在拍摄《林家铺子》时,就以此为外景。
桥乡 积淀民俗文化
新市古桥,有的桥名来历也流传下来多种说法,状元桥就是其中之一。状元桥古名玄武桥、东吴桥,位于镇北乐安港西。因桥南端有南宋朝时新市人吴潜考中状元,后官至左丞相,故得此桥名,蕴含金榜题名之意,且又名“东吴桥”。
状元桥桥墩两侧用条石水平错缝砌置,桥拱用七条石纵联分节砌置,两坡置踏跺二十一级,踏跺两边垂带石,桥顶定心石有圆形花卉。桥面两侧各设六根方形望柱和七块护栏石镶嵌,桥顶有精美石狮四只,双目炯炯,栩栩如生。护栏石末端置抱鼓石,纹饰优雅。
“桥乡”新市虽然古桥遗存已不多,但它们历经百年之久,迈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饱经岁月沧桑,积淀了厚实的民俗文化。一座座古桥,都有着它自己的人文历史,或发人深省,或慷慨悲壮,或凄婉动人;一座座古桥,既点缀着古镇中浓淡相宜、栩栩如生的水乡风景画,更让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沉酣于古镇桥乡流韵之中。
每次走过新市,看到河水低首徜徉在一座座古桥之间,我心底就有着一阵奇妙的感觉:石桥让流水变得文明乖巧,而流水则让一座座古桥多了一份庄重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