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7年01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乌鸦妈妈”
卫 蔚
  卫 蔚

  临近春节,四散在各国的好友纷纷回国,周末成了“闺蜜趴”的固定时间。不过,看着昔日扬言要做“女版茅以升”的留德好友,带着三个孩子来聚会,大家还是吃了一惊。

  “德国对女性太严苛了,不想当‘乌鸦妈妈’,只能放弃事业。”虽然好友的话让在座多数人心有戚戚,但“乌鸦妈妈”的比喻未免有点刺耳。

  按好友的说法,在德国,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对于当妈妈的想法是矛盾与复杂的。德国人的传统是希望母亲为孩子牺牲一切。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即便当了妈之后仍想拥有自己的工作,可现实是,72%的德国女性有工作,但其中69%是兼职,三岁以下孩子的妈妈工作比例更低。因为,“如果一个妈妈生完宝宝后不到一年就把孩子送托儿所、自己去工作,她会被贴上‘乌鸦妈妈’的标签。”好友说,“我生完第一个宝宝后去工作,没少受邻居的指指点点;前两年我给我家老大报课外补习,也要被人诟病。”

  德国人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主要在母亲,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更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下一代,怎么能不负责任地转嫁给教育机构、自己跑去赚钱呢?德国《图片报》曾刊登过一篇有争议的文章,公开反对“掌权的女性”,说她们“在职场叱咤风云,穿着高级定制的职业套装,喝着冰冻奶昔,每天健身……当孩子晚上被电闪雷鸣吓哭时,却没有陪在他们身边,她们不再是合格的母亲”。

  那爸爸干吗呢?在德国,并没有多少人想到让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尽管各种社会大讨论涉及“是否应该给职业妈妈松绑”,但很少有人会提出,让爸爸多承担些责任。

  “怕当‘乌鸦妈妈’,只能待在家里生娃,好在老公是顾家的上海男人,所以压力比德国邻居要小一些,但出去工作……我已经跟不上了。”谈起曾经的理想,好友不免唏嘘,“我的德国同学里,有很多为了事业拒绝生娃。”

  据说,三分之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女性都没有子女。因此,德国人的生育率全欧洲垫底,很多人归罪于“女强人”不愿生娃。不过,一旦生了孩子,要不就当家庭“寄生虫”,要不就变“乌鸦妈妈”,这本账好像怎么算都蚀本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4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6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阳光天地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大购网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监管“味觉”岂可麻痹
“乌鸦妈妈”
干部“复出”得讲规矩
老和小
抗霾有方?
哲学并不贫困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乌鸦妈妈” 2017-01-17 2 2017年01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