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们以为,文科中哲学和政法、经济相比,是一条冷板凳。去年还有网友认为哲学是“2015高考十大冷门专业”之一。“经济繁荣,哲学贫困”是一种流行的说法。但是,最近一条北京市教委发布的新闻,纠正了上述偏见。
日前发布的《2016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在91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统计中,哲学专业的就业率最高。哲学本科生99.02%学生就业,哲学博士生则100%就业。另一份报告显示,2014年广东省本科毕业生中,哲学类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最高,达4273元/月,比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水平高35.78%。
原因何在?
哲学是人类文明最早熟的学科之一,几乎是人类一切学科的母体。这个学科本身内藏着对学习者人格成熟、观察力透彻和知识体系完整的要求。哲学无所不包。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数学和哲学是亲家;文学艺术与哲学相伴而生,衍生出了美学;哲学与伦理学互相支撑;修辞学和逻辑学则是哲学母体的孩子。专业对专业的“优势”是虚幻的,职场中对人才的需要并不一定都要专业对口。哲学人才是通才,通才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泛。
一个轻视哲学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未来的。一个重视哲学的世纪是学术繁荣的世纪。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繁荣,催生了马克思主义。进入全球化时代后,科技的新发展更敦促哲学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发展。去年法国高考的作文题,都是哲学问题。文科类: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什么?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吗?理科类: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没有国家我们是否更自由?解释卢梭《爱弥儿》的一个节选段落。社会经济科类:工作,仅仅是为了做个有用的人吗?是否存在天生的欲望?解释乔治·贝克莱《消极服从论》……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将启发学子们去思考人类社会将往何处?为什么?怎么走?这就是哲学的一切。
哲学专业就业率最高的信息,的确有点意外。不过,对大学的专业设置、对学生及家长的选择来说,倒是一次柔和却不失深刻的提醒。但是,其意义不止于此。它还显现了当今社会各界都重视哲学的趋势。哲学素养是人类自身具备的探求自然、思考社会、追问人生的智慧。哲学是一门叫人变得聪明的学问。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通,一通百通。科学发展必须更注重人文精神和理性的培养。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善于学哲学、用哲学的“精神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