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是永恒的民生焦点。
在今年上海两会,围绕这“两宝”的话题不断。这边厢,代表们聚焦学生课业减负、儿科看病难题;那边厢,委员们关注悬空老人下楼、空巢家庭养老。
说到养老,前些天,我陪朋友参观了一家养老院。设施好、地段佳,费用自然也高,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走进大厅时的一抹亮色:五彩斑斓的幼儿爬行垫,铺设出一片“儿童乐园”,大到秋千滑梯、小到玩具书籍,一应俱全。院方的解释让人心头一暖:“我们希望能延长孩子看望祖辈的时间,在陪伴与互动的同时,也有一个属于他们的活动区域,让游戏时的欢声笑语感染更多老人。”
曾看过一则纪录短片《现在完成时》,讲述把幼儿园直接搬进养老院的故事。在美国西雅图一家老人中心,住着400多名高龄老人,每天醒来后,他们不是在吃饭,就是打瞌睡,“感觉只有半条命,毫无生机”。直到这里开起一所幼儿园,每周一至周五,附近居民把3至5岁的幼童送来。老人们教孩子念书、给他们讲故事,孩子们陪老人唱歌,一起做三明治……当满是皱褶的大手,与稚嫩纤细的小手交叠在一起,既让老人重新发现和肯定自我价值,“他们又活了过来,神采飞扬”,也让孩童逐渐懂得人类的衰老过程,“意识到大人有时也需要帮助”。
确实,老加小这个经典组合,常擦出奇妙的火花。《飞屋环游记》中78岁的卡尔和8岁的罗素,结伴踏上未知的冒险旅程,互相改变、互相治愈;《天堂电影院》中的小男孩多多和老放映师艾佛特,在胶片中追寻热爱与梦想,有过误解、有过释怀;《蝴蝶》中的单亲小姑娘丽莎和邻居爷爷,从彼此斗嘴到相互启迪,一个是小大人,一个是老小孩。
老和小,像是一条抛物线上的两个坐标,起点和落点,构成了最美的弧度。
老和小,也像是一根长绳的两端,如果将头尾相连,能接成一个完满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