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里,一张由十张床板拼接起来的“大床”上,铺衬着朵朵雪白的棉花,各种材质各种色彩的“汤焐子”浮现其中。据收藏者马德岗介绍,其中年代最古老的一个是清末民初的锡制汤焐子,有百余年历史,“翻过来可以看见汤焐子的底面都是平的,盖子却是双层盖的,以防止热水倒漏。因为那时的汤焐子全部依靠手工敲制出来,直到工艺改进之后,底面才制成圆的。”
这种焐冬的老物件,宋代就已经出现了,也许是它放在被窝里的缘故,古代文人就戏谑地称它为“婆”子,也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等。古代汤婆子以铜质、锡质等材质居多,一般为南瓜形状,小口,盖子内有厣子,防止渗漏。华东师大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介绍:“汤焐子与手炉、脚炉等物件不一样,它是一种装热水的取暖用具。从制作汤焐子的材质来看,一般都是黄铜制作,也有用锡质材料的锡汤焐子,都是用两个半扁球形铜构件焊接而成,顶部铸有一个注水口,注水口上拧有一个铜盖或锡盖。每当睡觉前,将汤焐子内灌满开水,放到被窝内几乎可以保持一个夜晚的温暖。”古时候姑娘婚嫁的嫁妆常常会附带着这个物件,有些汤婆子还传了几代人。
令人惊讶的是,汤焐子不仅在中国有,日本、欧美也有;不仅上海以及苏浙一带有,东北地区也有。日本的汤焐子接近扁扁的椭圆型,与中国北方的汤焐子在形状上极其相似。在二楼展出的陶瓷质地汤焐子多为东北地区所特有。简洁的横纹多为1966年前制成;有“沈陶57厂”字样的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精致鱼形花样的,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所制,表达了当时回归人文的气息。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