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家日报社的校对员,长年夜班,节假日上班是家常便饭。几年前的一个除夕夜,我提前半个多小时到了报社上班。
“2版来啦!”随着传稿员一声喊,校对组的人迅速各就各位,灯也都亮了。当班组长把一张2版的大样剪成了几块,分给我们看。
节假日的稿件最容易出差错,新华社的也不例外,所以我们看得都很仔细。“又把‘黄浦区’写成‘黄埔区’了!”“外滩哪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是人民英雄纪念塔,快考证一下。”“给灾区群众捐棉被,两数相除,得出每条棉被才5块钱,快请编辑找记者核实一下数据。”……每校对完一块大样,我们会向组长汇报一下疑点,他把我们所纠正的差错誊写到另一张完整的大样后,马上和编辑沟通疑点问题,随后由传稿员把改样送到组版部门修改。接下来会上清样,要重复一遍先前的校对程序,只是每个人得看刚才没看过的内容,以免因习惯性思维而造成差错,核红工作全由组长完成。
各个版面的大样和清样会轮番上场,也会一拥而上,我们手里往往既有大样,又有清样,忙得团团转。这时一着急就容易出错,千万要静下心来,即使编辑们在旁不断催促,也得硬着头皮顶住压力,否则很容易失校。此前某报社就有一位老校对员忙中出错,在一篇重要稿件中失校四处,造成见报差错,不久后被解职。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许多老校对员的座右铭。校对工作就像拆除定时炸弹,一不小心就会伤及校对员。“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再优秀的校对员在工作中也会犯错误,遭受各种处罚,经验的积累往往伴随着一次次挫折的苦痛,几乎每个见报大差错都会造成一段刻骨铭心的惨痛回忆。行内人常说编辑是给记者做嫁衣的,校对员何尝不是给编辑做嫁衣的?人气日剧《校阅女孩》只能当幻想故事看看罢了。但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就必须在每个工作日竭尽所能地坚守阵地。
晚上11点是我们吃饭的时间,这天食堂的人格外客气,即使是平常以吝啬出名的人也会给我们多加半勺菜,还主动问声“够不够”。
饭后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点多我们才收工,虽然除夕夜要校对的内容比平常略少,但等稿的时间很长。清样都出来了,编辑还经常临时换稿子,整个校对流程就得再来一遍。头版大样和要闻版重要稿件必须读校一遍,极费人力和时间。
“我又从去年做到了今年,这个班上得太长了。”班车司机一如既往地向我们这些乘客倾诉他工作的艰辛。
当我走进小区大门时已是凌晨4点多了,小王已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送牛奶,豆浆店的人开始生炉子了,卖油饼的夫妻俩快和好面了……
还有两个多小时天才会亮,但这座城市的许多普通人已经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工作,因为有无数岗位都需要人坚守——即使过年也不例外。
十日谈
春节不休息
有亲人相守,加班也温馨啊。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