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19日,作为对当年美术界的学术思潮的回应,由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办的“海平线86绘画联展”在上海美术展览馆亮相,以视觉艺术的学术探索为宗旨,邀请了26位敢于探索并具艺术个性的中青年美术家参展。展览受到了上海及全国美术界的关注,其引发的震动远远超过了画展本身,它不仅启发了上海文化界对于文化艺术的思考和争鸣;更重要的是,将艺术家的关注点从注重个人的艺术追求到发掘艺术的社会价值。
2006年,由谭根雄策展,潘耀昌主持的“2006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第一次直面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并鲜明地提出:在当代艺术盛行的今天,上海美协该如何面对。
2008年,时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的汪大伟作为策展人,策划了“2008海平线绘画公共艺术展”,提出公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单纯与丰富共存,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交织,城市文脉因此上承下传,体现人性魅力和人格的强壮独立,成为传达城市内在精神的眼睛,基于以上,当以“公共艺术的精神要义来引领当代艺术的发展”。
第13届“海平线”,周长江策划了以“抽象之道”为主题的展览,指出相对于其他西方艺术形式,抽象艺术的纯语言形式,及其对于人的生命和文化根源的体验,是更直接和更亲近的。抽象艺术在中国受关注,亦是和民族自信心有关。
第15届“海平线”,在上海美协副主席李向阳的主持下,策划了一场“关于展览的展览”,在溯源回顾的同时,证明了“海平线”敢为人先的创造与担当,上海都市文化的眼光与立场。
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从关注中国艺术家学西方,到今年将主题落在“意向再造”上,提出了回归对东方文化的独立思考的命题。第16届海平线策展人、上海美协副秘书长丁设最早作为一名年轻艺术家,于2004年参展 “海平线”。2008年,进入美协工作的他以组织者、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他对这个品牌的意义有着相当深刻的认知。
“海平线86绘画联展”所开启的将作品展览、媒体传播和学术研讨融为一体的学术机制为“海平线”奠定了探索性、学术性、时代性的基调。从2000年开始,“海平线”较早地在美术界开创了策展人机制,当年的策展人是朱国荣、王劼音、周长江。秉持一贯的文化立场和学术态度,“海平线”在审视当代文化诉求的同时,始终体现出一种令人温暖的人文关怀。30年来,“海平线”始终以中青年为主力,首届参展艺术家包括施大畏、俞晓夫、张培成、周长江等。历届海平线展览共展示了40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给予了无数有抱负与才华的中青年艺术家以坚定的支持,可以说,“海平线”对上海中青年美术力量的发现和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今天我们来讲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个角度是讲文化的当代性,以及与国际的交融性。上海作为中西文化的交融点,国际交流的平台,其特殊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中国文化及艺术的推广和传播,始终起着积极的作用。30年来的积累和沉淀,“海平线”作为一个美术界的品牌和象征,已成为上海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承接海派文化的优秀传统,依靠上海所拥有的国际影响力,未来“海平线”还将不断开拓新时代艺术的疆域,帮助更多年轻一代艺术家跨越海平线,走向世界。
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