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里实在太苦了,天天熬到12点,要不索性多花点钱,让孩子上国际学校,以后直接出国读大学?”这样的想法,上海家长是不是时常能听到?
女孩小A去年小升初,因为成绩一般,进不了好的民办初中,妈妈把她送进了一所位于闵行的“国际学校”,每天开车从杨浦横跨上海接送她上下学。男孩小B在黄浦区一所有名的公办初中上学,但因为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家长决定读完初二就让他转到“国际学校”去。男孩小C的家长想方设法让他进了上海一所以“规矩多、成绩好”出名的民办小学,因为在三年级的时候遭到学校和老师的不公正对待,妈妈毅然将他转到了一所“国际学校”。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三个家庭的故事。三个孩子都在义务教育阶段,而且都是中国籍的,怎么能上国际学校呢?事实上,这几所“国际学校”既有小学、初中,又有高中,根据国家和上海现行的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70%的课程必须保证上我国教育部门规定的课,学校的名字其实也都是“民办双语学校”。不过,因为有“洋背景”,高中阶段开设的都是A-level、IB课程,引入大量外教,收费高昂,更主要是高中毕业不参加中国高考,直接申请国外大学,所以还是被家长们称作“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怎么成了一些家长的救命稻草?上海教育怎么了?
在上个月闭幕的上海市人代会上,代表们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上海的基础教育质量究竟如何?“世界一流!”市人大常委、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给出的答案让不少人吃了一惊:且不说连续几年上海PISA测试的成绩,就拿数学来说,同样的测试,世界各国学生的平均得分是500分左右,我们上海的学生是613分!“你们知道吗?在一些发达国家,现在公办教育严重滑坡了。原因是私立教育非常发达,好的大学录取的都是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每一级好学校的招生人数都给下一级私立学校占了,国家对公立学校投入不足。英国就是典型的例子。从上海请中小学老师去英国教数学,也是英国教育部门提高公立学校教学质量的举措之一。”
“在古代,教育都是私立的。公办教育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它使得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张民选还说,我国的公办教育应该是做得好的,国家对教育十分重视,投入不断增加,而上海的总体水平更高,不少国家对此十分羡慕。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在上海设立一个国际教师培训基地,让世界各国的教师到这里来培训。今后,上海的一些中小学也可能有外国老师来“实习”。
代表们听了备受鼓舞。是啊,并不是所有“洋”的都优于“土”的。至少在基础教育方面,阿拉上海人应当有足够的自信,这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上海的教育已经很完美了。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领导大声疾呼要为孩子们减负;教育均衡化仍有待提升。不少代表还指出,现行的招生政策对民办学校有利,因为民办学校有选择权,可以优先挑选学生;公办学校则是划地段招生。如果今后一味发展民办学校,就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业内专家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数量不能超过10%。几年前上海也曾有公办高中开班国际课程班,这完全有违教育公平,后来被叫停了。
那么民办“国际学校”呢?时下,除了最早招收外籍学生的美国学校、英国学校外,新的“国际(双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些学校都有一个洋名,显示其与海外知名私立学校的“血缘关系”。“国际学校”位于郊区的居多,面积很大,装修豪华,可以寄宿;中心城区也不甘落后,黄浦区新天地附近就有一所高大上的国际学校今年即将招生。这些“国际学校”的招生数量,远远超过在上海的外籍孩子数量,而收费动辄一年十几万、二十万,很显然,目标客户就是上海以及长三角富裕家庭的孩子。
教育本不应该是一个赚大钱的产业,而我国法律也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必须是非盈利的。而有些“贵族化”的国际(双语)学校,真正的目的不是培养人才,而是瞄准了家长的腰包,把学校当成了摇钱树。这些学校的教师流动性大,良莠不齐,办学质量也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国际学校”,家长们应当警惕。男孩C在那所国际学校读了一学期,人是轻松愉快了,但他妈妈却又开始为教学质量而担忧。
可以肯定的是,国际学校并不适合大多数中国孩子,也不能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全部问题,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底蕴,海外留学也并非一条坦途。
即便如此,要给“国际学校热”降温也并不容易。就在那次小组讨论会上,一位区领导对张民选说:“我们区里还有一块位置最好的地块,你来办一所国际学校怎么样?能够跟美国大学接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