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递隐忧
这一数字是中国广视索福瑞副总经理郑维东在年会上透露的。他指出,去年,只有《芈月传》《亲爱的翻译官》等少数几部电视剧的收视率超过了2%,收视率超过1%的优势剧目也仅占5%,没有一部周播剧超过1%。有76.4%的电视剧收视率小于0.5%。
人们寄予厚望的IP剧去年大多出现了收视不佳的“扑街”现象,“IP”药效失灵,成了美丽的泡沫。对此,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说,大数据的IP主要来源于网络小说,高度商业化的网络小说写作,本身就有类型化和模式化的先天不足,而且雷同、抄袭现象屡见不鲜。科幻剧、青春剧、玄幻剧等都形成了套路,让观众感到厌烦。
抄袭影响声誉
编剧、导演郭靖宇说,IP剧最大的问题是抄袭。是否抄袭,连粉丝都能看出来,这些公司为何还花几亿元去拍?他建议IP剧在开拍前应公示并加强审查,如果打官司才发现叱咤风云的IP剧都是抄来的,会贻笑大方。据记者了解,前一阵,《锦绣未央》被指涉嫌抄袭,闹得沸沸扬扬,但并没能阻止其改编为热门剧。《甄嬛传》《花千骨》等也曾被指涉嫌抄袭。这些风波严重影响了IP剧的声誉。
推出《琅琊榜》《伪装者》《欢乐颂》等力作的制片人侯鸿亮指出,现在很多IP的数据可以刷出来,这很可怕,因为刷数据很难识别。很多影视公司看到IP网络排在第几名,而不读这个IP的内容,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他有朋友花了一千多万元买了个IP,而业内很多人知道这是假的。他认为,IP再好也不可能直接影视化,从文字到影像,最核心的还是要靠编剧进行改编,我们不能买椟还珠。
导演刘江说,这两年有些乱象,其中IP热就是。这是因为热钱资本进入后,很多上市公司需要业绩,所以大家共同在撒一个谎。IP的数据化可以满足资本的需求,有放大功用。去年IP热趋冷了,当尘埃落定,一切都会回归理性。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