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一流业务建一流队伍
据介绍,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满意的基层检察院”宣传推介活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联合17家中央新闻媒体和主流网站举办,经各级人民检察院自上而下层层推荐,人民群众网络微信投票,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厅级单位投票评选,评审委员会公开公平公正定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研究决定,长宁区检察院最终以第一名成绩获评。
长宁区是上海市国际化程度较高、第三产业高度发展的中心城区,长宁区检察院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创新驱动、时尚活力、绿色宜居的国际精品城区这一区域战略,以“创一流业务、建一流队伍”为目标,把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着力点,实现了检察工作新的跨越。该院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上海市平安示范单位、上海检察机关先进检察院、上海政法综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11次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共有107个集体、259人次获全国、市、区各项表彰,涌现出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全国十佳公诉人、全国未成年人检察业务标兵、全国监所检察业务能手等一批先进人物。
参与社会治理保障民生
长宁区检察院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摆在检察工作的首要位置,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着力保障城区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年来,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2912人,提起公诉3749件4751人。
该院对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及多发性侵财犯罪保持高压态势,完善专项打击与常态化打击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经济新常态下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办理了一批社会影响较大的涉众型案件,有力维护金融秩序;严肃查处危害民生民利犯罪,公诉了生产销售假冒桶装水、“地沟油”、“过期奶”等一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案件,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重视保护科技成果,积极查处假冒“UL”、“RU图形”证明商标等一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依法惩治虚构团购交易骗取网站补贴、非法侵入“WIFI万能钥匙”软件数据库等一批涉及互联网企业的刑事犯罪,服务长宁“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办案中发现的“毒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籍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引起高检院、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促进了相关管理机制的完善。
为未成年人建《帮教日志》
作为中国未成年人检察制度发源地,长宁区检察院针对未成年人身心特点,不断总结推广、探索创新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工作机制和方法。该院提出“有家没人管的孩子,国家管起来”的理念,建议对刑事诉讼期间无人监管的未成年人由政府代为监护,被《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正案》采纳;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全部落实通知法定代理人或合适成年人到场,对未成年人不起诉记录和犯罪记录全部封存;加强对监护缺失未成年人的保护,建立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告知和督促机制。
此外,该院先后在华阳路街道、区救助管理站推动建立未成年人阳光观护基地,不断增强“三无”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力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双向保护,会同北新泾街道建立蒲公英阳光教育基地,对300余户来沪家庭开展家庭法制教育培训;建立常态化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模式,围绕“反校园欺凌”等主题开展“法治进校园”巡讲、微电影巡展、青少年法制夏令营等活动40余次。
2015年起,长宁区检察院为每一位未成年在押人员设计了“人手一册”的《帮教日志》,让他们随心所欲表达内心想法,并由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未检干部进行回复。“在日志中,几乎每个未成年人都会提到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同时还表露出真诚悔罪。”检察官对记者表示,“我们将其羁押表现纳入变更强制措施和量刑建议考量范围。”有一篇《日志》提到,“生日快到了,妈妈不能陪我过生日,奶奶知道我进来后,高血压住院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此,长宁区检察院组织了“生日专场”活动,安排“生日寄语”谈话和亲情视频会见。
本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