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舞台上,宋江自豪地宣称:“涧水潺潺绕寨门,野花斜插渗青巾。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宋公明。”(《李逵负荆》开场白)接着他道:“某喜的是两个节令:清明三月三,重阳九月九。”本剧的时间背景正是清明三月三,所以宋江“放众兄弟下山上坟祭扫”,李逵正因此喝酒犯错误、最后负荆请罪的。
笔者这里要说的是:“重阳九月九”是一个节日,而“清明三月三”原本其实是两个节日。
三月三自古名为“上巳节”,是个很有人气、特别受到青年男女喜爱的“情人节”。杜甫写过三月三也写过清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他在《清明》诗里则说:“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自叹年事已高,不可能像少年壮汉一样男女逢迎、更不能下河沐浴行祓禊了。祓除,原本是上巳节主题,被杜甫写进了《清明》里。可见在唐代,清明和上巳已有混同的趋势了。清明节还混合有寒食节元素。孟浩然《洛中寄王九迥》云:“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宴。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浮杯、斗鸡、走马等节日活动,有的来自上巳,有的来自寒食。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诗的开头两句:“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也将“上巳”、“寒食”联举,可以互文见义。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清明”已置“寒食”之前。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最后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少年们数日里四处遨游,根本不管是清明还是上巳。题目中作“寒食”,内里又写到“清明兼上巳”,三节已混为一谈,互相参合。清明节已然成了一个意象繁复的特殊节日。
“清明三月三”两节合称,是因为这两个节日时间上非常接近,有时只差一、两天,有时竟在同一天。
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本来文化含义远不及上巳节富繁,尤其无有“情人节”方面的内容。后来有了。这是上巳节俗的渗入。宋人高翥《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可见当时,“儿女”们白日祭扫、晚上调笑,很能反映人们的“清明观”。“清明观”是人的生死观:死去原知万事空,行乐须及时。
两节甚至三节合一的清明节,是一个以祭祖扫墓为外壳、以男女恋爱交际为内涵的时间节点。这两点,一则来自寒食(最初国人在寒食节行祭扫),一则来自上巳。宋代以降的清明节,已是“寒食其外,上巳其里”。
明清两代都有被统治集团严禁的“上坟”题材的曲和剧。明英宗朝有《禁唱妻上夫坟曲》:“正统间,北京满城忽唱【妻上夫坟】曲,有旨命五城兵马司禁捕,不止。”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14页载)“满城”听唱,够普遍的;动用“兵马司”,够严重的;结果“不止”,禁令无效。清代花部戏有《小寡妇上坟》,无名氏作,入《永禁淫戏目单》,归为“淫戏”。统治者要对它“永禁”,决心不可谓不大,也禁不住。《燕兰小谱》卷2记录了一位叫“高明官”的艺人,说“明官演《小寡妇上坟》,甚是娇媚。”演“小上坟”可以成为明星。
禁戏《小上坟》之类,就是一类“上坟其外、艳情其里”的剧目,正与“寒食其外、上巳其里”的清明节互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