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仁也者,人也”
白子超
  白子超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孟子继承、发展了相关思想。在战国中期诸子百家争鸣的背景中,孟子对仁做了多方面的解说,进一步丰富了仁的概念。

  上引孟子语可译为:所谓仁,说的是人;仁与人合起来论,便是道。

  据此试作演绎:所谓慈,说的是父母,所谓孝,说的是子女;合起来论,父母慈而子女孝,便是家庭伦理之道。

  孟子的语言十分简练,意义却极其深刻。关键是理解“道”。孟子说的道,是关于人的本质的真理,是认识和处理有关人的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此道称作仁道,或人道。仁道,是就人而言;人道,是据仁而说。这与孟子主张的人性善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

  孟子在讲人性善时,引用了《诗·大雅·烝民》的句子:“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意是:上天生育众多百姓,而有事物就有它的法则;百姓秉持常性,所以爱好美德。接着,孟子引用孔子的评论:“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这篇诗的作者懂得“道”啊!孔子评价如此之高,乃因该诗内涵涉及了天人之际的一些哲理问题。

  古人早就确立了世界的天、地、人三才。三者都有运行、发展法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系辞下》)人道是相对独立的,但与天道、地道紧密依存和融合。

  追求学问、思索真理的人,就研究天道、人道、地道问题及其关系。有分别研究者,有统而研究者。儒家开创者孔子重点思考人道,反复阐示,可以说一部《论语》主体就是人道的具体解说。孔子同时探索天道,特别是五十多岁开始读《易》,不断深入研究,这在《易传》里有比较充分的展现。孟子阐述的主要亦是人道,如他大讲特讲的“王道”“仁政”,就是人道思想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呈现。孟子对天道的探索不如孔子那般深入。

  后世学界认为,儒家的学问主要是人道的学问。而这种学问在两千年间是从上至下的主流,故中国人始终怀有人道情结,注重实践总结,少有虚幻追求,更无宗教信仰。

  把仁明确抽象为理论上的道,孟子功不可没。这是对孔子仁学认识的重大贡献。从此,仁的两个层面意义更加清楚,一是实践层面的品质与道德,一是理论层面的原则与规律。

  冯友兰先生晚年专门撰文《对于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说:“作为四德之一的仁,是一种道德范畴伦理概念;对于它的讨论,是伦理学范围之内的事。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对于它的讨论,是哲学范围之内的事。”这段话,对人们理解孟子以仁为道的论断或有启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门前石榴是个伴
“仁也者,人也”
心灵与性命
燕来燕往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花间
盂兰盆节与事亲尽孝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A19“仁也者,人也” 2017-06-04 2 2017年06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