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传统学到极致就能出新
王恩科
  王恩科

  不少人把传统与创新,古代与现代,完全隔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把书法分为传统派和现代派,认为这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品种,我以为这是对传统概念的误读。

  什么是传统?《辞海》释:“由历史延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这里的“传”,显然是指流传,这里的“统”,显然是指前后统起来,不间断。那么怎样的东西才能不间断地代代相传呢?当然是有社会意义的,尽善尽美的,有永恒价值的。所以传统书法不是历史长河中偶然泛起的浪花,而是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可的。

  从这个概念和意义上讲,所谓传统,不都是旧的,大众认可的、能够流传下去的就是传统的。所以,传统与创新没有距离,现在的优秀作品,将来就可能是传统的。而旧的、古代的也不都是传统的。譬如郑板桥的书法,虽然可以欣赏,但不能效仿流传,所以不能称为传统。

  传统与创新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链。创新是传统的延续,创新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的,没有传统沃土的滋养,创新就会贫瘠,就创作不出高品格的作品。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也是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的。“不断创新”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换言之,创新行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行为。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传统,延续传统。

  打开书法史这扇古老的大门,无数先例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传统,把传统学到极致,才能出新——

  王献之千方百计跟父亲王羲之学字,传说写完18缸水,可谓学到了极致,最后自出机杼,写出了不同于父亲的字体。

  欧阳询刻苦学习二王,并遍临魏晋诸体,深得羲献堂奥,但化出的却是完全不同于二王的欧体。

  颜真卿痴迷张旭草书,甚至辞职拜张旭为师专研书法,楷书嗜好欧阳询,但学到后来,他的行草完全不同于张旭,楷书也独树一织。

  赵孟頫,苦学智永《千字文》,心摹手追,日临万字,耗纸无数,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并旷日持久地临习王羲之《兰亭序》,最终出新,形成了自己委婉俊秀的赵体。

  史料记载,古代书法大家都是一脉相承的:蔡邕-文姬-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王僧虔-肖子云——智永-欧阳询-陆柬之-张旭-颜真卿等等。他们虽然是同门师祖,但他们的字却自出新意,各具风貌,这是他们把传统学到极致,把先哲的智慧化为自身营养的必然结果。

  现在不少人对传统古帖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不深入学习,以为创新不需要传统的支持,不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抛弃古法,自搞一套,非理性地拼变、夸饰,以图创新,这其实是一种伪创新。

  背离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法则和美学属性,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相信历史也不会承认这是创新。

  综观古代先贤的书法创新,基本上都是在个性风格上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汉字本体的书写原则和对笔画形态的颠覆,这对我们应该是很好的提示和警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把传统学到极致就能出新
京剧票房六要素
智慧快餐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普利特维采湖之美
玩物未必丧志
只集一套人民币
与燕子朝夕与共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20把传统学到极致就能出新 2017-06-04 2 2017年06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