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赵志诚先生算不上老朋友,平时交往也不是很多,在一些京剧票房活动时有过接触。2015年,在市文联指导下的一次有关“京剧票房”的学术研讨会上,他不仅作了很好的发言(这次活动也是出自他的创意);而且他为研讨活动所做的工作,也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因为我正在完成一个“新时期上海京剧票房”的课题,能与来自外省市和海外的30多位京剧票界的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受益良多。
随着交往的增多,也看了他写的关于票房活动的一些文章,我感到他是京剧票界有思想的爱好者和活动组织者。他把对京剧的热爱、对专业老师和戏迷票友的尊重、友爱倾注在他的文字中、他的票房活动的实践中。
在《试论京剧票房六要素》中,他列出了:一、宗旨是京剧票房的文化和灵魂;二、定位是京剧票房的性质和形式;三、制度是京剧票房的规矩和纪律;四、人员是京剧票房的根本和源泉;五、经费是京剧票房的保障和支撑;六、场所是京剧票房的基础和前提。这六个要素,基本涵盖了创办京剧票房的所有。
除此之外,他又提出了 “玩票六原则”,这六原则是:不拜师皆为师,不参赛艺不懈,不近色多交友,不吝啬多资助,不求名求快乐,不谋利谋充实。倒也点出了票房中的一些门道,他指出:“真正的戏迷票友在这方面(金钱)不要吝啬、不要抠门,一个月的花费不会超过抽烟喝酒打麻将的支出,花这个钱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能以戏会友,何乐而不为呢?人生苦短,珍惜人生,就要活得精彩。钱是为活着服务的,而不是为钱而活着。当钱为你带来快乐的时候,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白纸一张。况且,爱好京剧是一辈子的,为了明天,为了许多年以后还有京剧这个快乐园地,我们做一点投资不是很有意义吗?”
赵先生的心得,绝非“纸上谈兵”。早在2000年,他联合几位票友创建了上海“余杨京剧研习社”,17年来坚持活动,虽历经风雨,但越办越兴旺。2010年,他又联合几位票友创办了“弘扬社”,作为“余杨社”的升级版,历经多次调整磨合和探索,最近的发展呈良好的态势。
“要用文化意识去滋润票房,要用经营理念去管理票房,要用人格力量去塑造票房,这样才能反映票房的文化属性,才能符合票房的运作规律,才能保证票房的持续和发展。”
赵先生的这些心得,对于创办和延续京剧票房,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他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对怎么玩票(学艺)和办好票房,向戏迷票友和票房提供了十分宝贵和中肯的建议。2016年8月受《新民晚报》委托,我向10家沪上的票社约稿,其中就发表了赵先生撰写的《打造一方乐土》的文章,介绍了“弘扬社”的情况,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他的“重视对京剧票界文化的学术研究”的呼吁,体现了他看问题的深度和高度,十分可贵,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
赵先生不仅“玩票”,还喜欢结合京剧写一些诗歌,包括“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以及京剧名家,都是他诗中的主角。当然还有他关于票房的,他在《情系京剧·票界篇》中写道:“皮黄二百龄,依旧焕新生。你爱时髦雅,吾尊古韵清。团圆笑宝钏,告别哭莺莺。多少悲欢事,戏中戏外情。”短短四十个字,道出了他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