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6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现状报告显示,该行业全国年市场规模约16600亿元,相当于我国中部一些省的全年GDP。以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早教班、兴趣班、升学辅导班,合计市场规模约8700亿元,是整个教育培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上海,目前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近7000家,当中有证有照的约占四分之一,无证无照的有1300余家,其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学科类和学科延伸类培训的有500余家。这500余家也正是长期以来社会负面反应集中的“问题机构”。
民间一直有个说法:“教育部门一提减负,最高兴的就是培训机构。”业内专家认为,关停无证无照机构是比较容易的,但对那些自恃有证有照的机构,怎么管?它们为迎合应试教育而随意加重学生负担,教育行政部门是否有权查处以及如何有效查处,都有待相关法规、政策的明晰。当前,教育培训产业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八成以上都是考试培训,针对中小学生的学科培训更是疯狂扩张;二是培训机构准入门槛较低,水平良莠不齐;三是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容易陷入 “前整顿后回潮”的窘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教育培训机构,从本质上说就是一家营利性教育服务公司,今后所有培训机构都应实行工商注册、工商监管,对外就称“教育服务公司”,不再挂牌为什么“学校”,这样既避免培训机构以“学校”旗号招生,也有利于归口监管部门,防止部门间推诿。其次,治理“补课热”,重点是要打击学校与培训机构联手办择校“占坑班”,还要坚决查处体制内教师到机构兼职或为机构拉生源。总之,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应当走“公司的归公司管,教育的归教育管”这条路,让校外培训回归其本位。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