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用微信又怎样?
周炳揆
  周炳揆

  我的几位朋友(包括我自己)至今都没有用微信或类似的社交媒体,究其实,他们并不是科技产品的排斥者,也不见得是忙到没有时间读微信——他们认为:不用微信朋友照样交,信息照样收到,日子照样过,何必每时每刻都低着头摆弄手机呢?

  在这个众彩纷纭的网络世界,不用微信的人俨然成了“少数民族”。2015年有一个报道,说92%的美国青少年(13-17岁)每天都要上网。其中有24%几乎是“每时每刻不离手机”,71%的人用Facebook,50%用Instagram,41%用Snapchat,统计数字还显示约四分之三的青少年使用着一种以上的社交媒体,通常每人会有150个左右的Facebook或者是Instagram的网友。

  这种情况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关注。最近我在美国看到一个研究报告:研究人员用一个类似于Instagram的设置,让被试验者阅读图片,然后用磁共振来看被试验者脑部成像的变化,发现被试验者的脑部产生一种可以量化的图像变化,提示人们可以通过对图片的阅读来学习到怎样处世。但是,这种学习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研究人员发现,在Instagram和其他社交网络上,如果某些沾有不良习气的照片受到追捧,如吸食毒品、酗酒等,很容易被年轻人学习、模仿。

  我有一位美国朋友从事社交媒体的研究,我问他不用社交网络是否会失去很多东西?他说不会,还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更重视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而不是在“推特”上聊天,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在真实的世界上。说到社交网络的危害性,这位朋友为之作了辩护,他认为在社交网络出现以前,电视、电影、书籍等媒体上也充斥着不雅、消极的东西,人要学坏也很容易。所以,不应该看到有青少年模仿Instagram上的不雅照片就把此归罪于社交网络。

  他认为社交网络的可怕之处是个人信息的失控,错误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须臾之间,对某件事的评论可以如雪片而至。他说他18岁的女儿最不喜欢的就是网友之间互相评论彼此的生活风格,甚至没有界限,没有分寸。比如,一次她和朋友在洛杉矶的餐厅吃饭,一网友兴致勃勃地把大家吃东西时的照片上传到Instagram上,她感到不悦,觉得那位朋友至少应该征求别人的同意,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吃东西时的照片。

  有不少朋友鼓励我早日加入他们的微信朋友圈,说是不参加的话你会失去很多信息。有趣的是,也就是这些朋友,一旦朋友圈里发生重要的事总是会打电话告诉我。所以,我一点儿也没有感到信息隔绝,所谓失去的很多信息,那就是一些无休止的闲聊,以及蹩脚的笑话罢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生态上海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2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花之金屋美人觚
百年酒馆
文化杂咏·海派
不用微信又怎样?
九死一生保“独苗”
新民晚报夜光杯A21不用微信又怎样? 2017-07-27 2 2017年07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