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设计师们的反思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浪费,才是好设计”
——设计师们的反思
陈琳
  陈琳/文

  垃圾去哪里了?又是如何再生?其实,这并非只是科学家讨论的技术话题,也是近几年来设计界一直在反思的严肃命题。

  最近,垃圾处理成了上海这座城市茶余饭后的谈资。全国首座以生活垃圾为主题的科普馆,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正在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进行内部布展和装饰等收尾工作,很快就会与市民见面。据悉,馆内展览分为“人与自然”“重新认识垃圾”“垃圾去哪儿了”“畅想生态之城”及“尾声”五个部分。展览将以“旅行”的方式,引导观众重新认识垃圾,通过一段奇妙的探索旅程,最终抵达“一切可再生”的未来城市。 

  “设计的初衷不应该让世界更美好吗?然而,设计师却在为制造垃圾推波助澜。”作品参展了“不浪费,好好爱”全球创变者大会,中国香港设计师张玮晋的一席话说出了不少同行的心声。让产品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更新换代,能为设计师和制造商带来更多利益。于是,众多设计师加入了加速制造垃圾的“大流”。

  让人们物欲膨胀、过度刺激消费其实是一种扭曲的设计观。早在几年前,西方设计界就对“设计过剩”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设计的第一要义是为人们解决各种问题,而在国内,已经有不少像张玮晋这样的新生代设计师,通过一个个精彩的作品案例,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努力改变着设计行业和民众生活的现状。用网络语言来说,他们的出现犹如浊世的清流。

  “垃圾”“废物”能再利用

  处理塑料垃圾是全世界至今都面临的环境难题。包装设计师吉米·华纳(Jim Warner)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我是饮料瓶设计师,市场上畅销饮料的包装不少就是出自我手,”他曾经自豪地向儿子介绍自己的职业,小华纳思索片刻后却指着路边垃圾桶的大堆塑料瓶疑惑地说:“原来你是设计垃圾的呀?”

  这句诘问让华纳羞愧难当。他开始钻研用回收材料设计环保饮料瓶包装。就在去年的国际包装大赛Dieline Awards上,华纳的“纸水瓶”(Paper Waterbottle)一举夺魁。他用竹子、芦苇和甘蔗等多种植物的边角料做成的可再生纤维,制成了“纸水瓶”的高强度硬壳,内壁则动用了树脂材料来隔绝液体。在反复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纸水瓶”还可以作为堆肥材料,在土壤中降解。要知道,全球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在80亿吨以上,其中80%会以土地填埋的方式处理。而这些废弃塑料瓶需要800年才能实现自然生态降解。华纳的“纸水瓶”,实用而环保,自然成了不少人的心头好。

  从英国学成归来的设计师黄明慧也把目光聚焦在了垃圾堆里。她的目标是那些废弃的木料。在她的手中,零碎的木片可以做成圣诞树,废弃的茶几经过拆解、消毒、抛光、打磨之后可以做成木框挂饰。“我把它当成是有生命的伙伴,用这个角度去看待这些垃圾木料,更容易发现它们的价值和潜力。”经过几年的耕耘,黄明慧在设计界小有名气。绿色和平组织也邀请她为办公室定制实木办公桌。

  另一些设计师对垃圾的利用方式更令人惊讶。荷兰设计师迪安·罗斯格瑞德(Daan Roosegaarde)“异想天开”,设计了一座高达6.5米的白色百叶窗结构空气净化塔。据说,此塔每小时能净化3万立方米空气,吸入被污染的空气,经过净化后再将干净的空气排出。

  然而,这还不是罗斯格瑞德的终极目的。气净化塔收集的空气中的颗粒物,也就是人们谈之色变的“雾霾”,会压缩成一颗颗“宝石”,进而被设计师制作成戒指。看似荒谬的创意,却极受全球年轻人的追捧。通过网络传播,“雾霾戒指”从荷兰一路红到了中国。

  设计师丹尼尔·爱德华兹(Daniel Edwards)的创意更令人叫绝。他设计的Renegade 3D打印笔竟然以用塑料垃圾做原料。根据爱德华兹的介绍,这款3D打印笔内部有螺旋压缩机和加热系统。无论是塑料瓶、塑料袋、塑料文件夹还是各种尼龙制品,只要被切割成打印笔限定的尺寸,经过打印笔这套系统的压缩和高温处理,就可以打出设计师想要的立体造型。“我希望它能在中国热销,这里的设计师似乎更热衷于3D打印。”爱德华兹半开玩笑地说:“环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我这种缺乏资金的设计师来说,连购买打印耗材的资金都可以省下来。”

  不少设计师将目光还投注到了漂浮在海洋上的塑料垃圾堆,他们把这些塑料做成纤维,做成毛毡、背包。不过,那些剩下的玻璃和陶瓷碎片也仍旧令人头疼不已。对修补、拼接技艺颇有心得的日本女设计师小川田康人,就利用大海中打捞的碎瓷片拼合出造型各异的金缮筷托。用小川田康人的话来说,和普通的碎瓷片不同,经过海水的浸泡和冲刷,瓷片边缘变得更加光滑,色泽也更加柔和,对她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设计材料。

  俭以养德,君子当惜物

  用垃圾做出好设计的实例不胜枚举,破损的网球掏空后变成蓝牙音箱的外壳,大理石瓷砖边角料做成时钟也挺合宜,旧袜子、废轮胎、旧手表的零件、超市报废的购物车都有被再设计的潜质。但有人质疑,用垃圾回收材料制作的设计并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因为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手工制品,设计师必须根据材料本身特性来定制设计,成本高昂,产量有限,不是普通大众能够轻易消费的。

  不过,这两年来,情况发生了逆转。在上海的街头,你随处都能发现类似于像Freitag这样用废弃帆布和塑料做成的时尚潮包。紧接其后,阿迪达斯、耐克、Levis、Patagonia等一众品牌,也都在这两年时间里推出了由回收塑料瓶制作产品。这些老牌商业公司对回收垃圾材料的设计尝试,带来了市场示范效应,让垃圾做材料的环保设计理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迅速传播。当C罗一大票高收入球星,穿上由海洋垃圾循环再造的球衣和球鞋,在绿茵场上飞奔时,人们会对垃圾材料另眼相看。事实上,他们中的不少人消费观念也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

  当然,还有一部分的质疑针对垃圾回收材料设计本身。受材料本身的限制,很多设计不免粗糙而缺乏实用的美感。比如,韩裔新西兰设计师李武佳用回收旧报纸压制的椅子、桌子固然创意不错,但其纹理和东方人的偏好相差甚远,外露的各种杂纹肌理也总是令人联想起材料的“过往”。

  “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当你把情感投注在设计之中,废旧材料反而会显得更加得宜,做出新材料营造不出的效果。”自嘲是“废柴青年”的张玮晋就极其擅长将情怀、美学与垃圾材料结合在一起。他发现,餐饮业每天大量废弃的油桶,和高保真音响体量相当,都是5升。于是他就有了将油桶做成新潮音箱的想法——瓶盖成了为音量旋钮,桶壁安上了扬声器,还能像挎包一样斜跨在肩上,弥散出一股浓重的摇滚怀旧风。油桶音箱不仅受到独立音乐人和摇滚歌手的喜爱,还成为不少怀旧餐厅播音神器。在德国柏林DMY国际设计节斩获了奖项之后,油桶音箱还顺利实现了工业大规模生产。张玮晋用设计实证驳回了那些莫须有的质疑。

  古语有云,君子自有惜物之心,以垃圾为材料的新设计本不违拗古训箴言。随着这类不作秀的真环保设计数量的增加,人们会将它们视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未来,也许真的有一天,垃圾一词会因再无用武之地而成了古语,因为“一切皆可再利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专栏/评论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A28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消息
   第A30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不浪费,才是好设计”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A25“不浪费,才是好设计” 2017-07-29 2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