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雷:让传统照进未来
琳恩
■ “The Lake 湖”的真实原型为浙江余杭青山村中被竹林怀抱的月牙湖,装置设计本身关于水和生命的叙事性也是可圈可点。
■ “余杭纸伞的未来”成果
■ “黄金三人组”
  ◆ 琳恩

  “所有动人的创作都来自机缘巧合碰撞的一瞬间。”在接受媒体的专访时,张雷坦言,浸润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世界之中,自己的设计理念也受其影响,不会刻意改变某些事情,而是在学习和感悟中用现代设计语言对传统进行顺势而为的改造。身为品物流形的创始人,虽然他也接手商业项目,但更多的精力和激情被投入到了传统民艺的改造中。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与他搭档的两位伙伴克里斯朵·约翰 (Christop John)、约瓦娜·博格达诺维奇(Jovana Bogdanovic)分别来自德国和塞尔维亚。他们组成的“黄金三人组”,一直埋头挖掘传统民艺的魅力,甚至还以民艺改造设计的“飘”宣纸椅斩获了红点奖的至尊设计奖(Best of Best)。

  张雷等人为其量身定制的“The Lake湖”艺术装置,某电器品牌颇为满意。在今年三月的“设计上海”闪亮登场之后,主打节能、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方式的“The Lake湖”装置又在米兰设计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等国内外重量级艺术展览上频频亮相,成为近年来艺术设计与公益、营销少有的高度匹配佳话。

  “The Lake 湖”的真实原型为浙江余杭青山村中被竹林怀抱的月牙湖。这一带的村民一度靠竹子维持生计,为了增加竹子产量使用农药化肥,保住了竹子却使得月牙湖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针对青山村发起水源保护项目,联合品物流形指导村民掌握传统手工技艺,以帮助他们摆脱仅靠竹子为生的困境。

  而此时,由张雷发起的针对余杭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进行解构,用现代的审美表达使其新生的“From余杭”计划进行得如火如荼。张雷和克里斯朵·约翰正对钻研铜的各种金属造型可能性乐此不疲。他们通过研究试验编织、钩串的技艺将古旧的铜丝赋予了变化多端的新形态。在青山村,他们将这些手艺传授给村民。

  “The Lake 湖”装置正是青山村的6名纯朴勤劳的村民手工劳动成果。当然,装置设计本身关于水和生命的叙事性也是可圈可点。湖水变作水蒸气冉冉上升形成云,又化为雨滴、雪花落到地表,树叶、树根、蝴蝶蓄积水和能量,又通过自然的净化,最终汇流到湖水里,为人们提供清洁的饮用水——金属编织工艺而塑造出湖水雨露滋润大地万物的生态循环系统,又贴合了老板电器所期望讲述的空气、水、食物的环保理念,与空气净化器、洗碗机、炉灶、油烟机一起形成了另一个属于未来厨房的生态循环。不只如此,展览结束之后,“The Lake 湖”使用的素材被拆分改造成日常生活的物件售卖——飘落的雪花变成了杯垫,剔透的雨滴化成了屏风,“树根”可以作桌子,“火焰”也可以担纲灯具。

  在设计上处处设想周到,从公益、营销到重塑当地人文地貌,每一步衔接都严丝合缝,单从一个案例之中,人们就可以窥见,张雷对于民艺设计改造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格局。“未来,我还是希望少做功利和目的的设计,在经营上只要能存活下去就可以。最重要就是不能丢掉自己,当你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不用去计划,顺其自然,慢慢来。”

  用国际语言重新定义传统

  事实上,张雷也走过一小段“弯路”。2004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张雷带着憧憬进入了设计界。然而,在设计公司,他看到不少同行所做的设计就是抄抄改改,与他最初的设计理想相去甚远。所以,他只干了一年就匆忙离职。“‘像’对设计师来说很痛苦,它像紧箍咒,抹杀你的创造性,逼着你去山寨。”张雷坦言,每天都做功利的设计,是让他急于挣脱的窘境。

  此时,身为天津人的张雷并没有回北方,而是扎根杭州,从朋友那里借了10万元钱,创建了品物流形。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和自己的团队接手了30多种工业设计项目。到2008年,品物流形十人的规模,年收入达到200万。坚持原创设计,张雷已经悉数将IF、红点奖纳入囊中。生存是没问题了,但张雷却不甘心按部就班,他开始关注杭州以及周边的民艺项目。

  2009年,改变张雷设计生涯的契机来了。获得了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的奖学金,张雷暂停了手里的一切业务,前往米兰留学。又因为近水楼台,他花了10万元,“顺便”参加了当年的米兰设计周。尽管英语说得还不流利,灵感来自于西溪湿地芦苇的蜡烛,五边形易于扯断的胶带纸,如取名为“韧”的花瓶等作品的体量也很“迷你”,但米兰设计周卫星展的评委们还是注意到了这些别具风格的原创设计。当年,张雷一举摘得了卫星展大奖的提名奖,全场上千件作品获此殊荣的不超过10件。

  在欧洲留学,张雷最深的感触是虽然当地工业发达,但传统的手工艺仍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他回想在余杭看到和接触过一批鲜活而古老的手工艺,觉得自己找到了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而此时,他又在设计学院邂逅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克里斯朵与约瓦娜,“去国还乡”的设计哲学开始在张雷的脑海中酝酿起来。

  按照张雷的解释,所谓“去国”,就是“去”中国化。“我不会让自己被笼统地打上‘中国设计师’的烙印。中国跟其他国家都不一样,一直是多文化共同存在的国家,中国设计师的说法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张雷坦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在余杭待了十几年,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浸染了水乡文化。设计师最终要做的是“还乡”,即解答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不少成功的西方设计师在这个问题上都给出了不俗的答案,因此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而在国内,知名的民艺设计项目也都着眼于当地特色,比如,台湾有“汉声”,安徽黔县有“碧山计划”。“很多年前,人们一直说要国际化,避免做井底之蛙,但结果就是变得千篇一律,失去自我。”张雷认为,当通讯发达、沟通没有障碍时,设计师就应该安于一隅,沉浸在一个地方做设计。

  不是中国,不是杭州,而是定位于“余杭”,张雷以及他的“黄金三人组”让传统照进未来的设计计划“From余杭”,就在当地的村口、田头以及一个个不知名的小作坊里展开。

  “余杭设计师”坚持与蜕变

  他们第一个项目是“余杭纸伞的未来”。彼时,“黄金三人组”深入余杭瓶窑镇塘埠村,跟着纸伞师傅们学了三个月的手艺,对制作纸伞的步骤倒背如流。“我每天都拿着摄像机,把师傅制作纸伞的每个过程记下来。然后再跟克里斯朵、约瓦娜彻夜讨论,哪些可以改进、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又需要领会。”

  在“杭纸伞的未来”项目中,张雷和他的伙伴设计了12件相关的作品。他们用PC材料替代了油纸,简化、细化了伞骨,做成了轻盈的灯具“空”。而作品“檐”的灵感则来自瓦房屋檐,张雷他们调整了伞面弧度,让边缘适度下垂,提高了遮风挡雨的效率。储物装置,“纳”和“巢”的设计,源于纸伞的折叠工艺。作为吊灯的“无”,则借鉴了纸伞的形状,禅意的手法虚化了伞面的造型。而其中的“飘”,极富创意地将纸的承载能力发挥到极致,因而受到红点奖的青睐,并成为很多设计爱好者的藏品。

  项目的成功,让张雷的身份发生了蜕变。他开始策划,将“From余杭”计划的内涵向外延伸,演变成了“融-Hand made in Hangzhou”设计项目。根据张雷的介绍,该项目旨在五年的时间内对竹、丝、土、铜、纸五个传统材质进行解构和再设计。

  竹纸椅“固”就是张雷他们对竹子的研究成果。严格筛选的毛竹经过几十道工序变成竹纤维做成纸浆再到竹纸,最后变成了竹纸椅,“固”竹纸椅的衍变过程之繁复令人咋舌。而其每一个节点经过精准计算,达到最佳承重状态,其构思巧妙足以媲美在设计界红极一时的“Chair One”。

  形态颇似叶子上的露珠的陶瓷桌“露”,则对应了张雷对土的研究。因为硬度高、易于清洗,陶瓷被用作桌面材质,桌脚的榉木相对柔韧的质感与陶瓷的冰清玉洁形成对比。而其中铜的再设计成果之一,就是本文一开始所提到“The Lake湖”艺术装置组件。

  据说,如果你现在去品物流形的工作室,看到的场景可能和古老的作坊无异,这里早已被各种纸与竹做的成品半成品占据。张雷会和围着围裙的手艺人会往吹好的小气球上一层层糊上纸浆,等纸浆干透,戳破气球,做出纸花瓶的半成品。这样的半成品一天只能做四个。

  如今,功成名就的张雷反而自诩自己是“业余策展人、业余设计师”。因为,他认为,设计师应该用更多时间来生活,生活才是设计师的真正主业。“能打动你眼睛的设计,视觉上你觉得好看。打动你的逻辑思维,你分析之后愿意去购买。但那都不是设计的最高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专栏/评论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A28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消息
   第A30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张雷:让传统照进未来
新民晚报人物/国家艺术杂志A26张雷:让传统照进未来 2017-07-29 2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