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万事万物,都有风向标。
今年上半年,申城经济运行状况如何?一个基本判断是:稳中向好。昨天闭幕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审议了“上海市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看几个细节,就不难发现“稳中向好”的风向标。
经济形势好不好,最真切的体会,在于日常消费。若是经济形势不好,那就会有“口红经济”——便宜的,可以安抚人心的小东小西,小买小卖。若是一座城市经济向好,那又会体现在哪里?恐怕,不能错过的,就是城市商业地标。在申城,比如,淮海路。
来自市发改委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2.5%,增幅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商品+服务、线上+线下、零售+体验”等新兴业态发展态势良好;重点商圈调整转型成效显现,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商圈零售额分别增长13.9%和13%。
曾几何时,淮海路上的“空铺潮”令人困惑,高租金,少特色,固然是传统商业名街遭遇的发展瓶颈,但瓶颈究竟该如何破除,一时间,却也曾令人迷茫。互联网、电商,究竟是传统商业街区的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老字号该如何呈现新气象?
于是,最近几年里,淮海路一直努力破解困局——时代巨变,大浪淘沙,延续百年繁华,最大的资本,就是品牌本身,淮海路,要做的,不过是借力借势。
力,在哪里?势,在哪里?或许,就在“互联网+”。
来自黄浦区商务委的信息显示,南京路淮海路“两街”数字商圈构建了大数据分析平台,对“两街”进行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特定活动的客流分析。其中,淮海路上,跨年香港广场客流、五月份大时代广场每周客流、上半年华狮广场客流等分析报告,都为淮海路商家未来布局谋篇、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支持。
有意思的是,“互联网+”不止运用于淮海路上的时髦商厦,就连80多岁又“老”又“土”的全国土特产食品店,也在线上线下忙着卖特色江南酱菜,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论销售额,老店竟成了业内翘楚。
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所以能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是因为,“商品+服务、线上+线下、零售+体验”——新业态对消费增长的正向贡献,功不可没。淮海路,可见一斑。
有升,就有降。上半年,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收入明显回落,分别下降6.1%和0.1%,合计占全市总收入比重为30.7%,同比回落7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实体经济对财政贡献作用明显增强。上半年,工业、商业收入分别增长42.2%和20.3%,有效弥补了房地产业税收下降形成的缺口;六大重点工业行业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其中,电子信息、汽车两大行业收入分别增长1.2倍和56.3%,贡献工业收入增量的44.4%。
这“一降一升”,透露的,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地方财政的“房地产依赖”,已是过去时;“泡沫金融”的虚假繁荣,更没有前途。地方政府严厉限购、限贷、限价,稳定房地产市场;金融管理部门主动防风险、强监管、去杠杆,让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持续“双降”,社会资金呈现“脱虚向实”,总体控制了金融风险。
上半年,过了。下半年,已开启。在申城,消费、金融、房地产、实体经济,前景又如何?
权威报告透露的信息是——
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切实防范金融领域风险,不变。
积极扩大内需,加快推动消费提质升级,深入实施新消费引领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零售商业业态创新,鼓励个性化商圈和特色街区发展,深化“互联网+生活服务业”创新实践区建设,拓展新兴消费热点,不变。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全力以赴。无论是努力促进产业投资,还是加大帮助和服务企业力度,都指向实体经济的真繁荣。而对企业而言,最为真金白银的帮助,自然少不了减税。
一个利好消息是,申城将持续降低企业负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见——工商企业销售电价,持续降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比例下调,小微企业免征范围扩大;一批新的企业降本减负措施,正在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