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里,空调还没普及的炎夏傍晚,纳凉是必备节目。晚饭过后,弄堂里便会摆出竹躺椅、架起床板铺上凉席,于是家里老人孩子或躺或坐在凉席上,开始一晚的闲话家常。而青春正盛的小青年,或在公园里暑气散去的长椅上坐坐,或寻觅哪里有放露天电影,成群结队去玩耍。
如今,有了空调的夏天,不用再忍受酷暑,却也似乎淡去了对纳凉的那份翘首期盼。纳凉的好传统难道就要丢失?其实不然。记者发现,随着文化娱乐日益丰富,纳凉新时代的到来,正悄悄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市民。
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的露天电影,从公园拓展到各种绿地;冷气十足的商场除了吃喝玩乐,傍晚也会扬起触动心弦的交响乐;而迫于工作赶不上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文艺青年们,大可在下班后赶夜场,人少心定还舒爽。
上博夜场 免费入场
昨天是周五,城中最热的上博“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为预约观众开放了夜场,平日已闭馆的上海博物馆武胜路南门从昨晚6时重新迎来了排队人流。比起白天观展的4小时长队,能够成功预约夜场的参观者都是幸运儿,等待时间基本不超过30分钟。
昨晚,气温略有回落,体感从前几日的酷热降成炎热,排队队伍中已经出现了“二刷”展览的观众。驻守夜场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上海博物馆是今年夏天最炙手可热的去处。观众的热情胜过去参观嘉年华了。”
夜场实行全预约模式,周六上午8点起预约下周五晚上的参观,1500个名额在“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放出,常常刚过8点名额已经全部抢完。
参观者胡洁是本周抢到票的,谈起秒杀秘籍,只有3个字:不停刷!8点开始抢票,她7点55分就点进微信预约界面,填完信息后不停刷新终于如愿。20岁的唐雅和妈妈从松江赶来看展,这是她第一次带妈妈来看展览,早早就在微信上做足了功课。妈妈不会用微信,就由女儿负责网上预约。唐雅说,机会难得,一定要抢到名额过来看看。
昨晚还是有无预约的游客想要进馆,被志愿者婉拒。1500个观展限额能够保证入馆观众的感受,未预约的游客只能选择白天再来。上博方面透露,爽约的预约观众很少。在网络上,上博预约成功的夜场入场券被视为最珍贵的免费票。
在展厅,参观者可以有两条参观路线选择,顺时针路线或者逆时针,顺时针是从今到古,起点是第101件藏品二维码。逆时针则是从距今180万年前的奥杜威砍砸器开始看起。在展厅内,已经遇到了二度观展的观众。因为部分观众叹时间不够,懊悔“功课”没做足。
记者体验下来,如果按照语音导览的节奏耐心看,起码需要2小时才能看完整个展览。好在有了二维码,来不及仔细端详的文物,可以把图文资料“打包带走。”
露天电影 怀旧消暑
明月如钩,繁星点点。昨日,长寿公园中不少饭后散步的市民被一场露天电影吸引到下沉式广场中。除了普陀,整个盛夏全市28个放映点共播放150余场露天电影。在每个周末之夜,市民可享受免费的消暑文化大餐。
19:00过后,天色渐暗,四周被高楼大厦环绕的长寿公园下沉式广场终于暂别白天的热辣,偶有微风拂面,但地板仍散着热气。长4米宽3米的幕布已被挂起,放映机架设到位。“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长征主题影片《勇士》上演正酣,不少消食散步的市民渐渐被紧张的剧情吸引,有的直接坐在地板上看了起来。19:20,超过300平方米的圆形广场上人更多了:扇着扇子的居民,卷起汗衫露出后背、拍着腿驱蚊子的打工者,低头刷着微信又抬头瞥一眼电影的家长,还有在人群中跑来跑去的孩子。
今年才6岁的朱谭心和2岁半的弟弟朱谭好随着爷爷逛公园。正当他们的爷爷嘀咕着小朋友不喜欢看的,初次接触露天电影的小姑娘一本正经地和记者分享着观后感:“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音乐,听着特别精神。”一旁的弟弟一声不响,看得一脸严肃。过了一会儿,他们的爷爷催着姐弟俩回家洗澡,但姐弟俩恳求道,“再看一会儿吧,再看一会儿!”这时,朱老先生表示,“放点军旅题材的电影蛮好的,让小家伙们熏陶一下。”
而刚跑好步的70后童先生属于怀旧派,“我安徽芜湖的,记得十多岁时在老家的打谷场看露天电影的经历。有武打片、战争片……我们小孩看得可开心了”。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来公园看电影了,但凡遇见,他总会站着看到最后。
旁边席地而坐的黄先生是特地来的,“听工友说这里有电影,便花了10多分钟走过来”。这场免费电影成了他工地作业后的调剂,“平时哪有时间看电影,工地里没这个条件”。放电影者之一、长寿公园电工刘俊认为,前些年来的更多是周围居民,如今不少是外来务工者,定期的露天电影成为他们解压的方式之一。
据悉,各区公益露天电影让更多市民有机会在家门口纳凉消暑。仅在当日傍晚,徐汇区襄阳公园的《英嫂》、黄浦区博爱亭的《笑林足球》、长宁区海粟绿地小广场与青浦区北箐园的《我的特工爷爷》、宝山区永清公园的《迫在眉睫》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大餐选择。
艺术商圈 音乐送爽
谁说听交响只能去剧院或是音乐厅?如今,随着越来越多艺术演出进入商圈,去商场听一场音乐会,成为了都市人纳凉的新方式。
继上周末,上海爱乐乐团带着奏响电影音乐会亮相大宁音乐广场,带来《泰坦尼克号》《教父》等多首经典电影主题曲、插曲后,明晚,天空之城动漫音乐会,《天空之城》《千与千寻》等十余部宫崎骏作品将再次在那里被奏响。有了上周的别样体验,距离演出还有三天,就陆续有居民往服务台前来询问演出时间和曲目。
在上周的电影音乐会举行时,就有因场地自露天转室内而一路跟随“大迁徙”的居民。他们拖老带小,在风凉的大厅里聆听了《泰坦尼克号》《教父》等多首经典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拥簇的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亦有不足3岁龄的宝宝。
时常带家人饭后来散步的徐女士一脸欣喜地说:“以前还没结婚的时候,我也是经常光顾音乐厅的交响爱好者,那时候单身没负累,下了班就能去听音乐会。后来结婚有了孩子,要照顾老人又要带宝宝,我都快忘记现场听音乐会的感受了,没想到‘爱乐’会在家门口商场开音乐会。这真是周末最好的礼物。”
令人感动的是,当日演出散场后,不少观众恋恋不舍,为这难得的音乐会,更为这难得相聚的时刻。“下个礼拜天的音乐会好像还有一场,我孙女喜欢的什么漫画音乐会,我们肯定会再过来,到时候阿拉再碰头好了。”周阿婆这样和小姊妹说。她告诉记者,她们本都是一起拆迁过来的老邻居,现在独门独户,往来不像以前那样密切。现在这样的音乐会在家门口,倒给了他们碰头的理由,孩子喜欢、她们也有机会相聚。
“艺术进商圈、转角闻乐声”,是文化之城能给到人们的生命嘉奖。庸常忙碌的都市生活,因着小小规模的音乐会,有了喘息的契机;而逐渐隔膜的都市距离,也因着这份难得相聚,让彼此的心再度贴近。
本报记者 乐梦融 肖茜颖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