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简单罗列
反映现实生活是沪剧的特长。但是从近几年的创作来看,虽然各沪剧院团几乎都有几部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甚至是完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创作的大戏,但出挑的却不多见。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认为,“取材于现实生活,接近现实生活是沪剧的灵变,或者说沪剧的特长。但我觉得即使是现实题材,也不应该是现实生活简单的归纳罗列,不是好人好事的一个简单的组合。”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认为:“关注现实生活我们就会贴近它,但是贴近它跟直接地反映它还是有区别的。艺术最终是要艺术地创造生活,而不是直接地反映生活。”的确,写真人真事不等于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虽然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些反映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的作品在政府购买、社区配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从沪剧本身的艺术发展来说,并不能成为一种助推力。
要有上海味道
在选材上如何让沪剧更能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的风貌,是昨天很多与会者关注的一个问题。一位年轻的媒体代表坦言沪剧节选入的众多剧目中“能代表上海本土题材的其实并不多见”,“其实现在上海有很多题材可以创作,比如说评弹搞了《繁花》,话剧搞了《长恨歌》,还有很多类似的题材。上海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本土题材,这些题材都是非常符合沪剧这个剧种的特点。我觉得沪剧还是要有文化特性和核心观众关注的题材。”事实上,前几天参与沪剧节下基层活动的北京大学学生也表达过同样的意见,一位今年毕业来上海工作的北大学生表示希望沪剧能够创作更多有上海味道、体现上海文化的作品,让新观众可以通过沪剧来了解上海。
体现都市气质
沪剧被称为“上海的声音”。作为上海唯一的地方戏曲,沪剧到底应该有怎么的气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表示:“‘上海的声音’不仅仅是一种方言,‘上海的声音’更在于它声音表达的内涵是上海的。”刚刚结束的沪剧节市民的参与度非常高,很好地体现了沪剧根植于民间的“人民性”,但上海剧协副主席沈伟民也坦言,三届沪剧节办下来影响日益广泛,瓶颈也逐渐显现。“在保留其鲜明的民间性,保护广大沪剧爱好者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应有更多的符合不同市民需求的内容支撑和艺术创造,特别是年轻一代;应和这座城市和时代回应得更加紧密;应有更大的胸怀和气魄。”沈伟民说,“由此,上海独有的,与上海这座城市相匹配的上海沪剧艺术节所应有的高度也就为期不远了!”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