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自如
“你们看我终年不变,一只平顶头。徐总呢?先天不足、后天不良,30岁不到开始脱头发,头上如天女散花。为此,平时戴顶帽子,有客人来,喷一瓶摩丝。前头两三根粘过去,上海人俗称‘横搭襻’。伊顶怕两种天气,刮风或下雨,风一刮、雨一落,原形毕露。”一登台,三言两语,王汝刚便以评弹惯用的说表手段将徐总的人物形象勾画清晰(海青歌 摄)。
不同于书本有足够容量排铺情节,评弹娓娓道来却也需裁剪枝蔓,故事从上海老板娘李李的一个电话开始,随着剧情推进,古董商徐总的喜好便一目了然。“据我所知,欢喜白相古董额人,都是喜欢朋友的。倷想呀,收藏到古董总要和人分享的,大家坐下来泡壶茶,谈谈说说品鉴品鉴。要是不交朋友,终日里关上房门,窝里摊了一地古董,乌漆墨黑的环境里,摸摸这个花瓶清朝的,那个碗明朝的,赛过在拍《盗墓笔记》。”虽说本行是滑稽,但曲艺皆相通。自小听评弹的王汝刚以苏州话来评说人物,又以常熟话来演绎角色,在情景里外跳进跳出转换自如,让观众听得尽兴。
都说“喜欢才放肆,爱就是克制”,深爱评弹的王汝刚早在登台前就打定主意,“既然是来说书的,就严格遵照评弹说表路子,不刻意出噱头。”然而,即便是守着规矩说表,包袱还是源源不断如雪球般向观众袭来,底下笑浪一阵高过一阵。其实,加盟评弹于王汝刚已非首次。许多年前,王汝刚就曾和滑稽泰斗周柏春合作滑稽评话《买彩票》。他还曾与吴君玉、曹可凡共同表演评话《水浒·查案》。
一脉相承
作为上海曲协主席,王汝刚十分关注上海方言小说《繁花》。他直言:“听说《繁花》要被王家卫拿去拍电影,已经9年了,还在筹备阶段。而《繁花》的舞台剧也迟迟不见动静。唯有评弹,后发而先至,这是评弹改编上海方言小说的优势。书中所涉及的人物、场景、故事都是扎根于这个城市生长起来的,用同样在孕育茁壮于这个城市的评弹艺术来演绎,一脉相承。”
王汝刚坦言,看了《高博文说繁花》的几轮演出,觉得评弹找到了具有经典潜质的题材,只是在发挥上可以再大胆些:“忠实于原著,不见得要拘泥于原著。忠实于原著的精神,运用评弹说噱弹唱的丰富手段,自书中数百号人物挑十数个重点着墨凸显特色,深挖人物心理把书中难以言尽、意在言外的演绎出来,将《繁花》说出更多评弹味道,才能更有嚼头。”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