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探亲,总会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而感慨不已。有人问我家乡近年什么变化最大?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乡路”。除了乡级公路外,纵横交错的白色水泥路已在村庄周围四通八达,一直通到每家人家的自留地。每每驻足眺望那一条条漂亮的现代化乡路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阡陌纵横的乡间小路,引发不小的联想。
曾记得靠近长江南岸沙锅港的两条乡间土路,分别从东西和南北穿过村子的中心地段,再向两头伸延。在记忆中,土路留给我的惨痛印象就是雨天。不管是夏天的滂沱大雨,还是冬天淅淅沥沥的毛毛细雨,土路如同糯米粉和上了温开水,泥泞难行,给上学的孩子和上镇赶集的大人增添了极大的麻烦。夏天还好,可以拎起雨鞋赤脚走,尽管影响了一点行进的速度,可冬天呢,只能高一脚低一脚地艰难前行,顾得了脚下,却顾不了上身,走两三里的路程往往比平时多出两三倍的时间,因浑身上下淋湿,因而到学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替换父母早已准备的衣服……由于种种原因,这几条土路存在了几十年,也被人们诅咒了几十年。
乡间的土路,真的说不清它从哪个时代走来,也说不清它已经存在了多少年。这看来是封闭的土地、封闭的村庄、封闭的心灵同外部世界连接、沟通的仅有通道。然而,土路本身也是封闭世界的产物。当道路两旁田野里金黄色的油菜花和波浪起伏的稻菽催不开乡人紧锁的愁眉时,土路感受到自己对于这片土地的历史使命应该完结了。
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原有的的那些乡间土路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路边水泥杆顶部的弧线型灯架挑起一盏盏漂亮的路灯;从菜花地里飞来的彩蝶追逐过往行人;一辆辆家用小轿车、面包车徐徐而过;也有满载农产品或工业品的大卡车减速降声而行,以避免破坏这里现代田园诗般的宁静和温馨。
无须描绘一侧别墅式的村民住宅如何美丽、舒适,也无须描绘道路另一侧的乡村小学如何气派、宽敞……今与昔比,这里确实已经换了人间。
土路的消失与陈年百辈子的旧草房、旧瓦房的消失同样具有历史意义。这一新旧交替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后的三十年间。历史长河中的三十年,真正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奇迹毕竟出现了。政治上翻了身的农民寻求经济上的大翻身,自然还得依靠党的政策。当农村改革的战鼓擂响的时候,村里的带头人从原先的土路上骑车出村、出乡,向外界探求改革和科学致富的法道。“路”终于找到了。
这是神州大地百万千万条变化了的乡路中的一条。悠悠岁月,漫漫长路。当粪担、手推车、老农犁地的吆喝声渐次被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替代的时候,当单一的农田经济渐次被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新经济模式替代的时候,当村村有文化活动室、队队有体育锻炼场所的时候,乡村的田野屋宇间便真正注满生态的活力。
乡路的变化是划时代的,乡村经济的变化是划时代的,乡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划时代的。而一切的变化都起始于脚下:殷殷的探求——默默的劳作——持之以恒地从这一段迈向另一段,从一个台阶跨向另一个台阶。这便是成功之路。
对于少小离别家乡数十年的我来说,难忘以往的那条泥泞土路,尽管它无意中似乎难为了我许多许多,但它锻炼了我的意志,正是这条乡路成了奠定我人生道路的基石。如今的乡路还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在那里,你可以摆脱大都市里的喧嚣和拥挤,置身于宁静、悠闲、浪漫的环境;在那里,你会被路旁农田里的庄稼和成片的树林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在那里,你可体味到淳朴的民俗民风,让心灵得到荡涤。
真的,我爱家乡的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