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华师大曾经是个诗才辈出的地方,当年的“夏雨诗社”与复旦诗社是本埠高校并驾齐驱的两家诗社,而且,在男生意气风发、信马由缰的同时,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女诗人,其中尤以中文系为盛。联想起去年曾经流行的那首歌《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如此说来,张士超之流对华师大女生的仰慕,也是必然的吧。近日,应邀参加了学姐的一场诗歌分享研讨会(当然,我是作为朗读嘉宾忝列其中的),犹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但是,也险些溃不成军。
学姐是个标准的“诗痴”,毕业三十多年来,虽然一直做着高校教授,但对诗歌的那份情怀却始终没有放下,为此,此番借新诗集出版的东风,邀请各路大咖做个“群英会”。那天真真是高朋满座、群星荟萃,连会场的加座都坐得满满当当。众人仿佛都是有备而来,教授们、专家们纷纷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作者诗作的理解和看法,其中妙语连珠、辞藻华丽、点评精彩,每每叫人拍案称绝。听得正入神,右座忽而跟我“咬耳朵”:哦哟,好高深,真是惭愧,觉得自己真是俗了。我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偏偏左座那位母校教授也要跟我攀谈:你是她的学妹?目前在哪里高就?我汗颜:俗人、俗事,不提也罢。不似学姐,一直在象牙塔里,方能落得纯净之灵魂。如此直言不讳,引得教授噗嗤笑了。
此乃大实话。我一直觉得:对诗歌的坚守,除了爱好、天赋,还须得是要有心境的。如鄙人般整日在职场厮杀、又家务活儿日日拿在手中,如此无法沉静的心境,是断然不可能吟得了诗、作得了赋的。平日闲暇,翻两页闲书、写两行随笔,已经算是力所能及的风雅之事了。于是慨叹学姐幸福,先生是同好、环境又相对纯净,所以方能修成正果。
偶尔受邀参加学姐的分享会,颇生感慨。发现了自己与文学的疏远,也在聆听与朗读中,忆及校园时光的美好;更要紧的,是慢慢领悟到好诗对心灵的荡涤。四年前,尚在大病后休养期的我,回母校参加诗社大会,自此,重新与朗读结缘、重新与诗歌结缘。于是,在病榻上、在书桌前,重拾对诗歌的阅读,时而沉吟、时而高亢,可以让思绪飞到很远,也可以如荷塘月下,静静的什么都不想,只是在诗中沉醉。
近几年,朗读之风渐成时尚,大大小小的朗读会、分享会,我是真参加了不少,几乎每次都能聆听到很多人对于诗歌的感悟。如此阳春白雪的东西,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口音,传递出的无疑都是欢畅——在诗的意境中沉醉、在朗读中享受平凡生活给予不了的那份满足。
如此看来,分享会那天的尴尬,其实大可不必:对于诗歌,即使不具备专业的眼光去赏析,但如若能够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理解去阅读、去诠释,从而愉悦身心,那就是最好的。正如学姐诗中所写“我知道我们都无限羡慕蜻蜓 / 因为,它能用两羽透明的童话频频呼吸”。确实,诗歌,给予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两羽翅膀:在尘世的纷繁中,赋予我们一方净土,让我们的思绪偶尔可以轻舞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