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追求自由
少年时在上海共舞台看《双下山》,欣赏其项上舞佛珠的技巧,回家也将外公用的一大串佛珠套在脖子上绕圈起舞,殊不知这种技巧非一朝一夕便能学得的,佛珠在项上总是转不起来。其实这出戏的价值主要不在技巧,而在于描述少年和尚与尼姑迫于生活而出家,不能遵守佛门清规戒律,下山来寻求俗家的自由,非常令人同情。后读昆剧《孽海记》剧本,剧中主角小尼姑色空“自从出家,朝夕焚香念佛,到晚来孤枕独眠,好凄凉人也。”有一段《山坡羊》唱得极动人:“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每日里在佛殿上烧香换水,见几个弟子游戏在山门下,他把眼儿瞧着咱,咱把眼儿觑着他。他与咱,咱共他,两下里多牵挂。冤家!怎能够成就了姻缘,纵死在阎王殿前,由他,把那碓来舂,锯来解,把那磨来挨,放在油锅里去炸。啊呀!由他。只见那活人受罪,哪曾见死鬼戴枷。啊呀!由他。火烧眉毛,且顾眼下。”她想到这样生活下去,总有一天老去,误了青春,辜负一生。那时候“时光错,光阴过,有谁人肯娶我这年老婆婆。”于是决心逃下山去,“从今后,把钟楼佛殿远离却,下山去寻一个年少哥哥。凭他打我,骂我,说我,笑我,一心不愿成佛,不念弥陀般若波罗。”终于逃下山来,最后唱道:“但愿生下一个小孩儿,却不道是快活杀了我!”
这是一个光明的尾巴!
在天上总要思凡的,黄梅戏的《天仙配》,七仙女下凡配了俗世郎君,主题大体似《孽海记》。而《牛郎织女》一剧尤为警策:“空守云房无岁月,不知人间是何年。望断云天人不见,万千心事待谁传。也曾梦里来相见,醒来但见月空悬。明月还有星作伴,可怜我孤孤单单恨无边。恨无边,情无限,手持金梭重如山,织出红云血泪染,织出白云泪已干。但愿白云化素笺,片片纷飞落人间!”
马得此图题曰:“此时无桥胜有桥。”小和尚背着小尼姑,蹚水过河。京剧作为写意型文化的突出代表,舞台上空无一物,靠演员的表演虚拟出过河的舞姿,美在其中矣。马得还联想到小和尚的血肉之躯就是一座桥,比钢铁搭的桥坚固千万倍哩!
追求自由是永恒的主题!
《双下山》里那个和小尼姑结伴逃下山去的小和尚呀,当你到了山下,赢得自由,就把头发留长,连脸上的白粉豆腐块也擦掉吧!
然而真正皈依佛门的,却一心一意的通过修心养性而完全进入佛的世界。大乘小乘,普度众生,救苦救难,这又是一种精神状态。
天下之大,万有不齐。人各有追求,各守其本而益于世,斯真自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