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惟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时隔95年,再次读到这些文字,依然让我们热血沸腾。
1923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发刊词中的疾呼如此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从此,鼓舞中国青年的声音从淡水路66弄2-6号的编辑部不断传来,要唤起青年为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而努力革命。
绿地里的革命旧址
即使是冬天,延中绿地依旧绿意盎然。在深深浅浅的绿色中,有一排透着古朴气息的二层石库门房子,这便是《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一个诞生唯一一本延续至今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刊物的摇篮。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后,为了进一步发动广大青年积极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同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贯彻党的三大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问题。1923年10月,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把“打倒列强除军阀”变成一声声呐喊,希望青年们担起这救国的使命。
创办之初,《中国青年》编辑部没有固定的场所,直到1924年的春天,编辑部最终选址定于萨坡赛路朱依里252号的一幢石库门楼房内,也就是如今的《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据说那是“狭窄的房子,有一两个书架子的参考书,工作人员在那里开会、看书、写文章,有时还校对,夜里就在那里睡觉。”当时的底楼客堂是肖楚女的寓所;二楼的客堂和亭子间作为编辑部办公室;三楼小阁楼是印刷间。期刊的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之后肖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林育南、任弼时、李求实、陆定一等,都担任过主编或编辑工作。
《中国青年》创办时是周刊,从1923年10月至1927年10月出版了168期,留下了240多万字的宝贵思想财富,更从创刊时印发3000册,最多发行到3万多册,成为当时发行最多的革命刊物。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等,都曾经在《中国青年》上发表。
被鲜血浸染的名字
《中国青年》的编辑和主编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多是文人出身,带有中国传统文人和现代革命者的双重气质。其中恽代英的名字和《中国青年》紧密相连。因为他不仅是首任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之一,为其写了185篇文章,占其一生所发表文章的约2/5。
恽代英是“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五四运动时他是湖北学生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创办“利群书社”和“共存社”,团结进步青年,几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他应邓中夏之邀来到上海,直到1931年4月在南京就义,一直从事中国共产党和团的工作。
他在《中国青年》发表的杂文笔锋剔肌析骨、置敌死命,讽刺幽默辛辣、绝妙切中,论述剖情析理、层层深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跃然纸上,但对于青年学生,又耐下心来谆谆教诲。他在《中国青年》发表《假期中做的事》,勉励学生在假期中“看报与杂志”,“看近代的中国史、西洋史”,“看中外历史上伟人的传记”,同时“找一点有益社会的事做”,“养成帮助社会的习惯”。他在与青年读者的几十次通讯中,解答青年的许多切身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国青年》的作者群,除了年轻有为的革命家,还广纳贤才,吸纳文学方面的朱自清、茅盾等人,同时也不排斥民间八方青年和海外人士。据研究,不但作者性别不分男女,年龄也不论长幼,最小的作者仅为11岁。
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10月,四年中,《中国青年》随着革命的浪潮而起伏,以其无惧无畏的战斗激情度过了最初的四年灿烂历程,沉静于黑暗中。而这背后则是一个个被鲜血浸染的名字。极端白色恐怖之下,恽代英、肖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林育南等人先后被敌人杀害,但他们早已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支支跳跃着红色的火把。这些《中国青年》早期编辑们的为人、为文、为思,为这本杂志在中国现代思想史、革命史和传媒史上赢得了丰碑般的地位。
专家点评
理想·青年·未来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
这是近代志士梁启超的名言。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与梁启超先生心有灵犀,高瞻远瞩。
创党伊始,创办中国青年杂志,致力于培养造就进步青年。而创办者本身大多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其主编恽代英时年仅28岁。可见他们的远见卓识。
1923-1927年,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中国青年》杂志出版时间之长,发行量之大,影响力之广泛持久,殊属不易,令人感佩。
先贤的创举,可敬可嘉,更具榜样力量,我们理当效法追随。今天,我们应当竭尽努力,把青年团结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为复兴中华伟业,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
陶柏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